官田區舊稱「官佃」。根據考古發掘,證實官田區早在三千年前
已經有先民活動。荷治時期,此地屬於「王田」,即政府田地。
明鄭時期改王田為「官田」,將土地交由文武百官招募佃農屯墾,
其中以陳永華一族承佃最多,逐漸形成漢人聚落,
故稱「官佃」。
清治時期此地屬「官佃庄」,
日治時期1920年改稱為「官田庄」,屬臺南州曾文郡管轄,
庄役場位於官田(後之官田村)。
戰後改為臺南縣官田鄉,1953年將鄉治由官田村遷往隆田村(舊名番子田)。
2010年12月25日改稱官田區。
官田區位於臺南市中央偏北地點,曾文區之東;
以曾文溪為界,東連中央山脈。中央山脈使得背風的嘉南平原
在入冬以後,難得雨水滋潤。為使農耕免於看天田的困境,官田區和
鄰近行政區遂開鑿池埤蓄水備用,成為台地湖沼最密集的地方,
除大大小小的池埤,
最有名的是烏山頭水庫、統領埤、蕃子田埤等。
主要產業為農業,
又有「菱角的故鄉」之美譽。
官田里舊稱「官佃」,此地有諺:「非陳不是官佃人」,
里境幾乎皆為陳姓,若有他姓者,主要都是過去前來為
陳姓工作而定居於此。
官佃陳家的袓籍為「福建省同安縣十九都積善里崑山堡
古林兜龍坪后社霞廳」,來台始祖為陳時輝,在官田以
二房傳世繁衍成庄。
官田官田村148號原有的古厝,坐北朝南而建,
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
相傳他的主人富豪「郁文舍」是陳永華參軍的子孫…..
148號古厝的牆面以烏磚砌造,並有槍孔,
顯見其建造年代尚處於社會政治動盪不安的年代。
門樓已崩壞欲傾,其上原塑有薰風南來的字樣…..
可惜目前僅剩下一段圍牆,原古厝已成空地。
繞行其後,有一古厝設有一對門住,
相當然爾,之前應該是地方仕紳之所居。
沿巷弄走到底是官田115號古厝,
古宅正身有陳登恩戶長名牌;
據說留有清道光二十九年立的武魁匾一方,
附近地上散亂巨形古磚甚多,
頗有廢墟之美。
其側面山牆的懸魚極其精彩……..
經查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武舉名冊中
有一名為陳輝中者,應即是所謂的武魁。
中國歷史上的武舉製度創始于唐代。
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
清代情況大不相同。從製度上看,基本沿襲明末,考試程式、辦法
等並無多少變化,但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
清代武官雖然仍以行伍出身為正途,科舉次之,但科舉出身者
數量不斷增大,在軍中佔有很大比例。
加上封建國家大力提倡,製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
因此,民間習武者爭先恐後參加武舉考試。
清代武舉為國家提供了大批人材,
其中產生了不少傑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