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012483.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石岡區幅員不大,東西略寛,南北略窄,

輪廓呈東西橫置之樹葉形狀。

境內北半部為大甲溪河谷平原,海拔約283公尺(區公所處),

為區內精華區;南半部則為不同時期因地盤上升及大甲溪沖積作用

而形成的各個河階地,包括金星面河階、仙塘坪河階及南眉河階,

都屬於新社河階群的一部分。

P5012486.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87.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88.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89.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全區最高點海拔約565公尺,

即在金星里西南方之河階台地上。

P5012483.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84.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85.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石岡區主要有大甲溪流過,境內河流大多發源於新社段丘群,

由南而北,有食水嵙溪、金星面(上、下坑)等溪流匯合於八寶圳。

P5012490.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91.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95.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96.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97.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除大甲溪之外,食水嵙溪也是石岡主要溪流,

發源地是在新社區永源村馬力埔湳堀,其水流經過大南水頭、

番社嶺、水尾、雙翠水壩後往新社食水嵙、石岡食水坑,

最終於石岡水壩下游處匯入大甲溪,

全長約14公里,也是本區八寶圳的水源之一。

P5012474.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75.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76.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食水坑一帶也是先人墓葬集中之地;

其中,較大規模的墓為陳林公墓……..

P5012477.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78.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82.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初期漢族移民是以客家族群為主,

移入者以潮州府包括大埔、饒平、詔安、蕉嶺、

梅縣等第一來客家人為多。

P5012479.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80.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81.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清康熙末年石岡開始有客籍移民入墾,

至乾隆廿六年(1761年),漢人墾拓已達現今的土牛里,

乾隆初年,閩粵移民來墾者日多,遂向東方近山地移懇,

由於原住民之侵害頻仍,乾隆26年(1761),官方遂在本區

立碑禁越,並建「土牛」為界,「土牛庄」因而得名。

P5012492.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93.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P5012494.JPG - 石岡 食水坑  曾氏陳林媽墓

 

石岡仔既拓,遂有大埔人劉、郭姓移民入墾

上、下土牛及社寮角一帶,旋越大甲溪進墾

東勢角原住民所屬地區。

 

雙姓是二個姓重疊在一起的姓,

例如張簡、范姜、周黃、江謝等等。

此墓主人的陳林也是…….

 

P5012472.JPG - 石岡 食水坑  吉義陳林公墓

經搜尋資料,陳林吉義是開拓東勢下城地區的重要人士。

清道光3年(1823),陸豐縣人陳吉義、胡阿滿等人

邀集十二股半組織開發下城庄,

下城庄早期以陳林西穎堂

為聚落核心區域,逐步向外圍發展

當時向拍打竿社訂立租約,並邀集十二股半組織,分股建屋,

三年而墾成,取名「和興庄」,意謂「人和庄興」,

故下城庄又有「和興庄」之稱。

下城和興庄內有「日升」、「月恆」2座相對的隘門,

 

P5012473.JPG - 石岡 食水坑  吉義陳林公墓

和興庄大部分居民都姓陳,反而出現這座西穎堂,

其實它是西河堂(林姓)與穎川堂(陳姓)的合稱。

根據西穎陳林氏宗譜所記載,「生陳死林」兩姓合璧,

源自宋朝陳裕宗與林福上兩個義結金蘭的兄弟,因為林家遭祝融

焚毀,使得林福上抑鬱而終,兒子阿傳於是過繼給陳裕宗,

陳裕宗過世前,將全部家產留給義子,讓阿傳深受感動,

於是從此立下生為陳姓,

死後為林姓的家規。

 

這便是陳林姓的由來。

墓碑上的燈號豐邑,指的應是陸豐……..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