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地區,於正式開闢前,本為一片荒蕪之地,
大致落居於小坪頂及姑婆寮等處。清領時期,屬台南府鳳山縣所轄。
日治時期,本區乃屬鳳山縣。
唯1920年日人廢區設庄,本區將原有小坪及姑婆寮二區合併為大樹庄。
二戰後,由於地方繁榮,人口增加,本區原由十三里,現今為十八里。
自民國99年12月25日因縣市合併,
本區各里分別為:竹寮、九曲、久堂、水安、水寮、井腳、
小坪、龍目、大樹、檨腳、興山、和山、姑山、三和、大坑、
溪埔、興田、統嶺等。
溪浦舊名溪埔仔寮,舊地名為洲子。
根據保安宮的碑文記載:
「同治六年,廟寺原址在現址本方五百公尺處,因當年大水沖毀
舊廟宇大樹 ,故遷至現址。」
可見其原本為類似沙洲之地………
相傳在兩百多年前,
高屏溪畔有棵老榕樹,曾經有一戲班路經此地,
全班人員牽手圍繞,方可圍住整個樹幹,因此稱此地為「大樹腳」。
同治年間, 高屏溪水暴漲,湍急的水流把老榕樹沖失。
大樹雖不見了,「大樹」這個地名卻留下來,
這就是大樹區名的由來……..
吳家古厝堂號延陵;
按 : 吳姓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
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
有圣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
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
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
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后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
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后,由仲雍繼位。
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后,仲雍的3世孫
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太伯為吳伯。
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
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
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
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
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
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后裔獨立發展,
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
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氏,
稱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