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頭鄉地名源於清雍正年間,漢人入墾於此,當初農田在沖積扇上
因此灌溉不易,故在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
以供農田灌溉之用,因為本鄉就建在大埤之頭,故稱為埤頭。
另據史料記載清代早期遍地荒野,而原住民巴布薩平埔族人部落曾居住
本鄉如番仔埔等地,後因閩、客逐漸來台落腳墾荒而有漸有聚落形成。
雍正初葉(1723-1735)粵省客籍墾首羅泉率人入墾﹐
建新莊仔﹑牛稠仔莊等聚落。
(依據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聚落篇290頁記載)
乾隆三年前後,廣東人墾成之「牛稠仔庄」(今埤頭鄉芙朝村)一帶,
亦歸泉州人收買,於是粵籍人向永靖 街(今永靖鄉,屬武西堡)、東勢角
(今台中縣東勢鎮,屬武東上堡)地方退去。
(依據宋增璋(台灣撫墾志)記載)
民國45年易名埤頭鄉芙朝村。
村中特色有日月品池,
庄南有莿仔埤圳流貫其間,及聚落三塊厝庄。
庄北有頂庄聚落,台糖鐵道牛稠子線行 經,並有蔗埕遺址。
本庄大多以農為生,種植以水稻為主,
以前尚有種植原料甘蔗、洋菇、蘆筍、蕃薯、
油麻菜子,現已不多見。
金安宮原稱金安館 ,座落本牛刁仔庄,註冊牛朝仔庄,
於同治丁卯六年(1867),承先祖來台建立,尊稱武安二王以供庄民及
眾善信膜拜祈安、祈福。
昔時煙薰樑柱,迄今香馨仍保,可見香火之鼎盛,
民國四十五年三月間完成修建牛稠仔庄金安館,尊稱 武安尊二王之聖號,
同時由先進學士,為音階更臻文雅遂易名牛稠仔庄為芙朝庄。
光復後,承賢能政府廣施德政,頻仍建設,安內攘外,促使民生日漸富裕,
人才濟濟,然虔誠篤信王爺者日愈增多。
大正十一年,村中望族黃清廉先生,聯絡附近村民向政府申請建校。
終於在大正十三年四月成立埤頭公學校牛稠子分教場,學校建築所需
土地由黃清廉捐贈,不足部分向芙朝村劉水樹等八位借用。
芙朝國小旁的陳家古厝,外埕及護龍為日式風格;
正身卻有著傳統的六扇門隔窗,廳中牆面亦有彩繪;
應該是村中極重要人士所有;可惜資訊不足。
又因其宅緊鄰國小土地,或許也是昔日
捐借土地興建學校的有力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