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原稱為『大埤頭』,其名稱由來有二說:
第一說:因往昔創村於荷包連圳埤之頭,故有此稱。
荷包連圳即在早知與柳樹腳間,引倒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
大埤頭入圳,因在本地設埤塘儲水,乃稱之為大埤頭。
第二說:明末荷蘭人佔領台灣時,於大埤西北方建設紅毛埤,
其上游的庄社是在「紅毛埤」之頭頂,住民取其意稱為「大埤頭庄」。
大埤鄉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佔領台灣時,
就已經有大陸漢人移民來此開發,
日治時期,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茄苳腳區與大埤頭區合併為「大埤庄」,
直到光復後始稱為「大埤鄉」,全鄉共有15村。
大埤鄉早期是洪雅族(Hoanya) 他里霧社(Talivu)活動範圍,
在荷據時期(1624)即有閩客漢人移民來臺開墾的紀錄,
當時荷蘭人築「埤」儲水,時人稱為「紅毛埤」;
「埔羌崙」就是豐岡村的舊地名,以前豐岡村長著許多埔羌樹,
又在村頭有一小山崙,所以稱作「埔羌崙」,
在一百多年前,埔羌崙因為臨進北港溪,交通便利,
曾經是個人口集中的村落。
村入口處有一擁有門樓的古厝,
門額隱約可見彭城衍派字樣;
內埕及正身已然荒廢……….
不過環繞整村之後,
不得不承認此間古厝是當中最可觀的。
應是昔日村中重要人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