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非線性建築?
非線性研究則基於60年代前就已發展成熟之線性科學為基礎,
企圖以線性的工具來趨近描述及規範非線性的世界。
然而,線性狀態其實是一種理想狀況,是一個理想的模型,
但現實世界的系統大多又是非線性,非線性特質是自然界智慧的表現,
更貼近現實的世界,比如自然界中的各種紋理(pattern)
抑或是人類所謂理性創造出的經濟理論等。
21世紀數位科技發展成熟的今日,讓我們更有能力探索非線性的特質,
雖然對於非線性建築的探索,截至目前為止也不過十幾年的光陰,是正在進行式,
還未成熟到可以被明確的定義。
但不可否認的,無接縫、連續式、界面模糊的非線性形態是非線性建築最直接的表現,
這是以Zaha Hadid為主導的非線性建築(Non-lineararchitecture)最直接的印證。
目前全世界實務界許多建築團隊、研究機構與建築學院都已經開始吸收並運用相關研究於
建築實踐與建築理論中,其影響早已紮紮實實滲入建築領域,
建築理論家Charles Jencks甚至宣稱「非線性建築在複雜科學的引導下,
將成為下一個千年一場重要的建築運動!」
執業界的非線性建築創作……….
非線性建築創作試圖建立一種以新科學、新哲學、新美學為基礎的框架來擺脫以均質性
與功能主義為基礎的現代主義思維,同時又拒絕後現代建築,抑或是解構主義建築
的矯情與做作,進而給予新的規則。
非線性建築設計強調「生成過程」的設計方法,
有別於傳統建築設計重視「結果」的思維,更強調過程中各種可能影響設計的參數,
並通過分析、研究及計算,讓建築形態自然浮現,
這樣的方法有人稱作為生成設計(Generative Design),
其特點在於轉譯的開放性,設計過程中允許各種事件(event)、參數(parameter)
或是設計媒材(deign media)的參與,藉此獲得不預期的設計結果,
而透過數位工具來執行就是最有利的媒材。
Toyo Ito認為建築設計的思考過程應是非線性的,
邊創造邊思考,到達了某一臨界點再來對應下一步,
認為在不斷地發現未知空間的過程中進行設計,
這樣的過程才是具創造力的當代性方法。
Lab Architecture Studio的建築師Donald L. Bates也曾提過其事務所早期就已試圖在設計初
始階段透過非CAD系統的軟體來嘗試新的設計方法,透過2D描繪再將肌理(context)加以堆疊重
組,透過提煉後再進入CAD系統,使之合理化及具體化,最後才開始轉換成建築既有的平立剖
等圖面。
這樣的設計方法論UNstudio於「Design Model」與Resier+Umemot在「Atlas of Novel Tectonics」,
在這兩本書中都討論過這樣的概念和議題,並試圖導入真實的案件操作中。
「數位建築」或「非線性設計」在電腦網路數位運算工具、
材料科學、跨領域研究不斷發展之下,已經成為一種風潮與趨勢。
建築師開始可以掌握及運用強大的科技工具,擺脫現代主義或傳統建材、
技術的各種束縛,挑戰著自己對建築的定義與想像。
Frank O. Gehry、Zaha Hadid都是我們熟知的建築師。
而所謂非線性建築,有許多共通的特質,
包括其數位性、動態性或像一可隨意塑形的材料。
所有的扭曲、擠壓、拉伸都可在產生變形下保持其不變的性質,還有常創造出曖昧的
空間經驗(譬如牆、天花、地板的邊界模糊),
以及捨棄單一、連接多重的機能、創造複合及
彈性使用的可能性等等。
流動狀的非線性形體不僅在形體的生成上依賴於計算機軟件技術,
並且在形體的建造上依靠於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CAM)。
藉助於編程或已有軟件,影響建築的各種因子首先轉化成計算機內在邏輯語言,
而後可通過計算機生成建築形體,經過不斷地修正與反饋,確立最終建築形體。
而藉助於計算機數控機牀(CNC機牀),
非標準的建築形體可以拆分成不規則的部件,
由計算機數控機牀自動製造出來,並組裝成型。
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爲非線性建築的
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