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
因含鹽分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大有村原名竹頭角,因先民開墾時留下很多竹頭,
大有之名乾隆初年就有出現,其位置距鹿港較近,開發也比較早,
後來村中士紳 陳奇灶 提議改名大有村。
大有村原名「竹頭角」,約在清朝雍正時期已經有先民進行開墾,
早期附近多有竹叢開墾過程中到處可見堅硬石頭,
而有「竹頭角」之稱。
八堡圳穿過大有聚落而使此地更為合適開墾種植,
並有許多先民聚落,這古厝群也說明著這裡悠久的歷史……….
大有流傳至今的一句話—
「庄頭大胖灶(清)、庄尾和尚登」,
這話裡說的正是大有社區內幾座古厝的主人家。
前者指的是油車內(順昌鎬) 的保正陳奇灶,
後者指的則是庄尾大戶人家陳尚登,
這些都是早期來到大有社區的大戶人家,
至今已綿延好幾代,
古厝聚落分別分佈在庄頭與庄尾。
陳尚登古厝由兩座四合院組成,分別為陳清南古厝(1924)
與陳清守古厝(1932),祭祀的供桌,採用俗稱天、地、人的頂桌、殿桌、
廈桌等三層的供桌,而且供桌的材料更是高級上材,
並且雕刻精細,是難得一見的木雕作品。
進入陳尚登古厝,要細細的品嘗其豐富的人文內涵與傳統建築藝術之美。
正身前的屏門設計,兼具「屏風」與「門」的功用,平日開側門供家人進出,
婚喪喜慶或節令祭祀時則將側門拆下,使得大門更加寬敞。
廳門內左右兩側穿斗式牆架上的書畫則請來
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作品點綴顯得相當別緻、氣派。
大有社區居民相當珍惜這些古厝,
為瞭解古厝文化,特別聘請文化專業研究者講解其建築特色
以及各細節所代表之意涵。透過課程學習,
社區內籌組了文化志工,持續進行大有
各項文化研究及導覽工作。
前一回到訪時間不適當,不得其門而入,
此次再次走訪,終於得以進入參觀堂奧之美。
當真也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