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
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
另在內地的番社(今番社村)建立家園。
清道光年間,中部平埔族大遷移,此地番社人口流失並不多。
清初,漢人逐漸由鹿港、王功,進入本地。
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廈門。
據族譜調查,
康熙年間有南安縣梁弘丙等入墾今之福興、福南、二港一帶;
雍正年間,同安縣莊允燠、晉江縣柳岑等入墾。
乾隆年間,南安縣梁文荷等及晉江縣柳天鄰等入墾;
乾隆53年,粘氏開基祖粘尚、粘粵等入墾今之粘厝庄。
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改隸台中廳鹿港支廳馬芝堡,
轄內分洪堀寮、頂厝、番社三區共11庄。
大正9年(1920),官制革新,本鄉隸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
庄役場設於福興,管轄番社、橋頭、外埔、外中、三汴頭、大崙、
菜園角、福興、洪堀寮、鎮平、管嶼厝等11個大字,
及秀厝、西勢、同安、三和、阿力、麥嶼厝、粘厝等小字。
街庄制度下,大字或小字地名來畫分的區塊,
相當於現在的村里。
番婆村沿彰鹿路發展,此地原屬巴布薩族馬芝遴社,
後仍有平埔族婦人留居,乃稱之為「番婆」。
村內有半路店、頂庄、下庄、番婆庄等聚落,
村內有門額為瑤林衍派的合院古厝;
按 : 許愛,唐代人,南紹許陶裔孫,
官居左侍御、特晉銀青光祿大夫、世襲宣威將軍。
唐中和年間(881—885年),
許愛由固始率姚、孫二夫人入閩,鎮守漳州詔安,
因有功加封翊忠巡應侯。
據譜牒記載,唐末家鄉遭兵革,許氏全族被清剿,
許愛公率姚、孫二夫人入晉江,先居十七八都瑤林村(即現楊林)。
後察看地形狹小,無發展前途,遂命其婿施典同女另擇地開基(施典即錢江祖)。
後來許姓也由瑤林分徙居鄰鄉丁亭。
為紀念開基之地,故凡屬石龜(丁亭原名)
所析之許氏子孫均以瑤林衍派為堂號。
鹿港一地許氏
也多衍自石龜及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