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武劉氏新厝或稱劉家古厝,道光年間建於仁春街的宅第,
由當地劉姓宗族第五代劉長義中武舉後所建的「新厝」,
卻在2019年遭到突襲式拆除,如今已不存。
根據劉姓族譜記載,仁武劉姓祖先原籍江南彭城(今無錫)。
第一代祖先劉成公生於明崇禎年間,明末時隨鄭成功來臺後即定居於仁武,
是為仁武劉姓宗族之開基先祖。
傳至第四代劉老公號長春,生於乾隆年間,死於道光丁酉年。
生有五個兒子,今天劉姓宗祠「長春祠」即劉老公所建,
亦即舊稱的「五房」。
而同是第四代劉仁公後嗣,今聚居於「中厝」,
劉寧公的後代則聚居於開基祖地「頂厝」一帶。
第五代劉惠公號長義,道光年間中武舉,乃另建官宅,
即稱之為「新厝」。
新厝建於道光年間(1820-1850年間),占地面積與量體皆大於一般民宅,
此外在裝飾上的磚雕、泥塑、彩繪、剪粘、斗拱、燕尾脊等,皆顯得相當氣派。
曾因道路拓寬之故,南側虎邊護龍部分遭到破壞。
基本格局為「七包三」的「二進多護龍」大厝,
正身第一進為三開間,但量體是整個建築群落中最高大的,
屋頂為燕尾脊的型式,作為神明廳使用,
正身與護龍則以過水廊連接。
第二進面闊為七開間,明間為公媽廳。
屋頂作法則為「硬山擱檁式」。
牆體除少數經修繕或後期增建外,皆為清代閩南與台灣常見的
斗砌牆構造,俗稱「金包銀」。
即以紅磚砌成空斗中間填入土石。
此外建築多處牆體下半部台度部分採石砌,
使用高雄一帶因浮水地形而常見之珊瑚石灰岩,
雕鑿精細,砌法相當多樣。
磚雕在傳統建築中教為少見,該古厝第一進正身明間的
牆面上有兩堵磚雕,因年久風化及遭竊而佚失……..
第一進正身立面不做檐廊,而做的「凹壽」處,
左右各有一堵以珊瑚石灰岩雕鑿之「櫃台腳」,
其細部相當精緻。
2019年時,劉家古厝後代子孫對於保存或拆除意見分歧,
「劉長義祭祀公業」決議將土地賣給建商,
但也有部分家族成員反對,並提報文化資產,
希望古厝列入古蹟保護。
高雄市文化局原排定2019年5月25日進行古蹟列冊會勘,
未料祭祀公業前一天派出機具突襲拆屋,
致使兩百年歷史的古厝
頓成一片廢墟………
(照片擷取自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