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業銀行舊廈位於台北站前,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及二二八和平公園
隔街對望,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原由日本勸業銀行建於1932年、並做為該行臺北支店使用,
戰後由臺灣土地銀行接收、並曾為總行所在地。
現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做分館使用,
稱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
前身為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
日本勸業銀行於1923年1月12日在臺北成立分行,
以開墾、土木、水利及農業資金融通為主要業務,
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
最初位於表町二丁目(今館前路開封街口)。
後因融資業務拓展、經營範圍擴大,遂耗費鉅資於表町一丁目
現址另建新廈,1933年落成。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勸業銀行在臺五處支店,
1946年9月1日改組為公營臺灣土地銀行,以此地為總行,
並在土地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
勸業銀行舊廈建築座北朝南,
基地平面採ㄩ字型,西翼樓高三層、東翼四層。
整體是勸業銀行建築課設計,由大林組自1932年開始施工。
建築工法上採用大跨距鋼骨桁架結合鋼筋混凝土屋頂版的新技術,
混合木摺與金屬網的隔間牆、重錘鐵窗、石膏飾版等新建材。
工程師運用預製模鑄將結構體外裝飾構件,以單元化元件翻模鑄造,
利用當時新穎的吊掛技術逐一安裝。
建築採用的灰泥作,是關東大地震之後日籍建築師記取教訓
而採用的抗震工法。
建築寬厚壁柱與檐牆配合柱頭、牆體、檐口及女兒牆上渾厚裝飾紋樣,
沿街廓立面有八石柱,四端柱頭山牆以假石構成的獅面雕飾及捲曲植物紋樣作裝飾,
有著昭和時期洋風復古的審美趣味。
外牆採灰白色、高聳的古希臘廊柱,是因1930年代正逢全球經濟大蕭條,
以此塑造牢靠的形象。
裝飾風格為起源於美國傳至日本的馬雅復興式建築。
雕刻不同於古希臘或古羅馬樣式,運用簡單幾何圖騰仿造礦、植物樣貌,
不特別精雕細琢,意義為何全憑觀者想像。
此種石膏浮雕乃歐洲裝飾藝術與日本粉刷技術結合的左官工事,
一度成為日本建築裝飾藝術的主流,直到被現代建築運動摒棄之後式微。
1933年落成時,內部均已配備完整空調系統,瓦斯、電力管線一應俱全。
電梯由三井株式會社承造,採伸縮鐵柵門,以手搖式鐵鑄操縱桿。
長達四十公尺、寬十六公尺的廳內未設計樓層夾板,
以傳遞遼闊偉岸之感,讓人民望而生畏敬之心。
臺灣類似的建築僅存勸業銀行舊廈及
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
而後者已遭拆除一部份……….
1991年4月2日,內政部以勸業銀行舊廈是西潮影響東方文化的
具體例證,具保存價值,決議列為三級古蹟;
為解決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空間不足的問題,館方將勸業銀行舊廈納入新分館,
由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洲民規畫設計、進作本體清理及修復工程。
國立臺灣博物館將勸業銀行舊廈用途定位為探討
古生物演化的自然史博物館,展示恐龍等古生物化石,
2016年8月1日,館內的土銀歷史展覽主題區開幕,
分成一樓金庫區與二樓展示區:
一樓主展金融機構的進歷程,
二樓則專門介紹土地銀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