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臺街洋樓,暱稱石頭厝,位於城內商圈的市定古蹟,
1910年落成後,最初作為日本營造商的事務所,
後陸續作為酒商店鋪、報社等。
撫臺街洋樓占地約逾四十七坪,仿歐洲文藝復興式樣建築,
採用木石混合構造。一樓為唭英里岸石條疊砌,構成古典式四柱三間
石造拱廊騎樓,拱圈與拱圈交接處設置觀音山石之柱帽石構件,
作為承接石柱構造。
1895年,福岡人高石忠慥至臺灣擔任大倉組分部主任,
六年後自立門戶高石組,於輔臺街(今忠孝西路、武昌街、
中華路、博愛路所圍區域)一丁目興建辦公室,於1910年7月竣工。
此建物是日治時期台北都市更新計畫的第一批建築物,
在落成時就較為顯目,臺灣人稱之為「石頭厝 」。
此樓所在街道是從大稻埕進城的要道,日人在此興建多棟西式店舖。
1922年,臺北市街廓全改為日式町名,撫臺街改稱「大和町」,
劃分為四丁目,地址遂變成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
1930年代後期,洋樓轉為酒商佐土原吉雄的店舖。
1946年到1947年作為《人民導報》社址。
1948年到1950年,建物作天利水電行使用,不久所有權轉移警備總部。
起初作為警備總部諮詢案情室,至警總遷移後,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宿舍,
最後變成國防部安置退休軍眷的寓所。
1997年,撫臺街洋樓已屋頂剝落、開窗破損,
一樓有一家已歇業的中醫診所。
該年10月20日上午,繼紫藤廬、東和禪寺鐘樓、寶藏巖後,
臺北市政府通過將撫台街洋樓列為市定古蹟。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6年斥資新臺幣一千六百九十九萬元修繕,
由胡宗雄建築團隊負責。
2007年2月6日,文化局局長李永萍主持修護上梁典禮,年中竣工。
2009年4月19日下午,洋樓重新開幕,
騎樓保有木材拼組而成菱形幾何圖案的天花板。
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馬薩式屋頂,屋頂開三扇老虎窗,
使立面有變化且可通風。
內牆以石灰粉刷,天花板原本是印花鐵皮天花,
2000年火災修復後改用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