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宮為早期彰化二林地區信仰中心,初建年代不明,
最早的改建紀錄為清嘉慶20年(1815),因建築老舊,經過在地方仕紳、
耆老商議後集資修建。
仁和宮起源於漳、泉二州來臺開墾定居的二林先民,
沿襲祖籍地的信仰習慣,在二林興建媽祖廟,供奉天上聖母,
成為二林地區的信仰中心。
建築本身最早可考記載為清嘉慶20年(1815)的重修碑文,
當時因年歲已久宮廟外貌剝落,地方耆老士紳倡議擴建,
重修工作歷經8年,清嘉慶20年(1815)完工。
仁和宮由於二林媽祖靈驗,深得四方居民愛戴,常年香火鼎盛。
日治時期信眾有感於距離前次改建已有百年,長久風霜歲月侵襲,
檐桷剝落,而且拜亭在街肆繁盛下,顯得狹隘老舊,於是地方人士向當局
請願重修獲准,進而與地方信徒勸募修建經費,
大正13年(1923)仲秋興工,次年6月竣工。
重修碑文上記載,此次的重修仁和宮仍然維持清朝修建的原貌,
因廟宇匹鄰街道而將之退後,並新購毗連土地2段,正殿增建耳門,天井展長,
廟外左右各留餘地4尺做通巷,因而廟貌於聿新且較以前寬敞………..
仁和宮前後總共經歷4次修建,
民國74年(1985)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但921大地震時造成毀損,隔年由政府主持修復至民國91年(2002)完工,
形成今日之樣貌。
仁和宮雖經歷數度重修,
但仍保存著傳統閩南的建築風格,整體空間組織
簡單而明確,架構清晰,比例勻稱、樸拙而典雅。
仁和宮所在的二林鎮,因早期商業鼎盛,空間有限,
主體建築兩側亦受到空間限制,所以採縱深發展,整體格局
較為狹長,屬於街屋式廟宇。
仁和宮現存的古物,有清嘉慶20年的對聯及重修之石碑二方,
對其他地名沿革及風俗民情皆能從碑文暸解,
極具歷史參考價值……….
再訪二林仁和宮,
順道看望一下廟旁的街屋建築,
是否依然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