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角海岸大致從基隆至頭城,東臨太平洋,西側多山脈與河流地形。
以沉積岩為主的多變的地質景觀,是臺灣島海岸特有的自然景觀,而且與
人口綢密大臺北地區近在咫尺之間,當日可往返,堪稱便利。
東北角海岸具有絕妙動人的地質景觀,獨特的海岸自然環境,
也造就了特有的人文背景。
近數百萬年的東寧造山運動,形成了臺灣東北角蜿蜒曲折的岩石海岸。
部分海岸岩石較鬆軟、容易破碎,經侵蝕、風化,常形成河流流入海灣,
成為適合居住的自然環境。
沿海有許多灣澳與岬角地形,海灣兩側形成突出的海岬,
海岬兩側有小山嶺圍繞。
臺灣北部冬季東北季風強盛,但在海灣中由於地形掩敝
較不受東北季風吹襲,龍洞、鼻頭角便是個好的例子。
東北角海岸位於臺灣西部麓山帶與雪山山脈之中。
主要出露了約3千多萬年前的古老沉積岩及其變質岩的石英岩與硬頁岩等岩層,
以及約百萬年前由基隆火山活動所形成的火山岩。
龍洞、鼻頭角一帶的山地迫近海岸。龍洞岬主要由龍洞砂岩所組成,
由於岩石十分堅硬,造成龍洞突角海崖。
由於龍洞岬砂岩中堅硬變質的石英岩
或石英岩層節理遍布,再加上東北角地區波蝕極為嚴重,因此海蝕門
與海蝕崖均甚雄偉,離水海蝕洞就多達數十個,洞頂多在海拔8公尺以上,
其中以龍洞規模最大,該洞經海蝕已貫穿小岬成為典型之洞門,
洞高3.8公尺,應為全臺灣最高、最大的海蝕門。
龍洞岬鄰近海岸出露的岩石是北部地區最古老的地層,
沈積的時代約為3500萬年,地層由老至年輕的排列是從龍洞岬
的白色砂礫岩為最老,依序向南愈年輕。
位於龍洞岬的白色砂礫岩稱為四稜砂岩,從砂岩中的沈積構造來看,
這個古老岩層原來是形成在古代的海濱環境,當時海浪日夜沖刷海岸的環境,
海岸是由潔白的石英砂構成的沙灘。
但是在當時的大地構造環境正處於地殼張裂的時期,
所以在當時東亞的大陸邊緣的地殼一直的在裂開並形成了許多的盆地,
而地殼也一直處於下沈的狀態,而且3500萬年以後的海水面開始上升。
因此,沈積環境持續的變深,
龍洞岬的四稜砂岩之後的環境就轉變為較深的大陸棚環境。
之後,四稜砂岩就逐漸的被深埋在海床底下。
直到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才將海盆中的岩層推擠而隆起形成山脈,
古老的四稜砂岩也逐漸的被抬升而露出地表。
並在風化與侵蝕作用之下形成了龍洞岬。
龍洞岬附近綿延約1公里的海岸岩壁,
高度約30公尺至上百公尺不等,
為一天然的攀岩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