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地質公園入口為平緩的碎石道,中途有通往草山樹梅坪
及黃金博物館支線步道,步道中間佇立一顆山形地標的大石,
這顆大石為大金瓜山的意象, 也就是金瓜石命名的由來。
平緩的步道最後來到本山礦場,本山礦場為露天開採的礦區,
也就是大金瓜山的所在地,曾經是一座像南瓜狀突出的山頭,
海拔高度達到 640 公尺高,
因大金瓜山產砂金,在大規模開採黃金之下,變成現在像山谷一般的樣貌;
目前所見到擺放整齊的石塊,是由知名擊鼓表演團體優人神鼓所整理的,
原本用意是作為露天表演場,但因為未跟當地居民及相關單位協調,
結果淪為地理景觀的破壞者名聲。
金瓜石地質公園位於「本山礦場」,
是一處露天開採的礦區,位置就在黃金神社的上方。
地質公園有南北兩個入口,北口從黃金神社旁的石階往上走,
約650公尺遠;南口大約在102縣道18公里轉彎處, 約700公尺
可抵達「本山礦場」。
百年的開採,山頭已經被剷平,如今的「本山礦場」,
高度大約只剩500公尺左右,本山礦場所開採的是金瓜石含
金銅量最豐碩的礦體-「本脈礦體」,這個礦體分佈的範圍
從金瓜石車站南緣,向南延伸至牡丹坑, 總長二公里;
垂直面則由海底下一百公尺至六百多公尺的山頭。
當時從山頂至山腳共設有七坑,
分別是本山一坑、 二坑、三坑至七坑。由於後期引進重機械露天開挖,
本山一、二、三坑已被剷平而消失,四坑在黃金神社上方, 後來被琳恩
颱風的土石流所掩埋而消失。
保存最完整的本山五坑, 就是目前「黃金博物館」的所在地。
六、七坑則或半掩,或已堙滅………
礦場所在地是被剷平的大金瓜,
周遭有矗起裸露的黑色岩壁。
岩石為安山岩,由於受到矽化,安山岩的外表層已呈黏土化,
出現綠泥石化的現象,摸起有點黏軟。
廢棄的礦場,裸露的黑岩,刻意擺設的石陣,
給人一種很原始、很蒼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