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世局動盪,盜賊四起,閩粵居民陸續徙台。
1662年至1795年間,墾首施世榜、黃仕卿、鄧遜有等,逐次完成
八堡圳、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鴻門圳、大高圳等溝渠灌溉
今社頭鄉轄域,
漳州府之南靖、漳浦、詔安及潮州府饒平等縣居民
大舉入墾,1736年至1795年間枋橋頭庄形成街肆,
社頭庄成立於嘉慶年間,社頭轄域次第墾建成村庄。
迨移民漸增,漢番爭地,平埔族群勢弱遂於1823年徒居埔里,
其留原地者皆漢化。
當時原住部落名為「大武郡社」。在經歷西班牙人、荷蘭人的登台足跡後,
明末清初,漢人開始渡海來台,開墾這片美麗新天地。
漢人習慣稱呼平埔族人聚集的部落為「社」;
而「社頭」即代表當時這裡乃為大武郡社頭目
首領居住之地,因此得名。
泰安村與仁和村、朝興村昔時統稱為「石 頭公庄」。
居民皆以務農為主,大多為蕭姓人家。
乾隆四十三年(1779)某日山洪暴發,一塊猶如人臉的
石頭被沖到此廟現址,被先民建廟供奉;遂有泰安宮……..
附近原有地名分早年分別名叫「山田仔」、「山仔」、「三角巷」,
三庄後來因該廟而合稱為「石頭公庄」,
至戰後時期再改名為「泰安村」、「仁和村」、「朝興村」
此間古厝位處聚落南,背對著山腳路;
面對鴻門圳,前有半月風水池,
特別處在於外埕廣場兩側立有一對旗桿座,
因旗桿座尚無刻字,
無法得知此宅出了怎麼樣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