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城隍廟,是奉祀諸羅縣城隍綏靖侯的廟宇,
位於嘉義市東區,
是清治時期在台灣府諸羅縣官府最初創建的城隍廟,
也是諸羅城的三大古廟之一,
也是見證嘉義地方歷史以及文化信仰中心,
目前列屬國定古蹟。
當時諸羅縣管轄區域南至新港溪(台南市新市區)、北迄基隆
包括宜蘭、花連、台東一帶等,都是諸羅縣的範圍。
清治康熙五十四年(1715),諸羅縣周鍾瑄知縣,謂城隍即城池之意,
既有城池,必有城隍,方可以迓神庥而妥神靈。
由知縣乃捐獻六百餘兩銀,鳩材捐俸,與建城隍之廟時,
並有參將阮蔡文幫捐四十兩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冬建成。
初創建立是屬縣級城隍,興建於縣署之左(昔城內中和街,即今忠孝路
東市場東側)。三川門、有堂(正殿)、有寢(後殿)、有護廊、
四垂亭、龍虎井為七包三進大廟,周鍾瑄撰記立碑,詳述始末。
初創時的城隍廟,不免堂廊制陋,棟楹均取小木,
垣牆悉繕泥土,日炙雨淋,歷數十載。
雍正十年(1732),知縣馮盡善商諸邑紳,士紳陳君陸等
負責募捐及重新修繕。
乾隆二十九年(1764),歷數三十多餘年,廟宇如木如垣,傾欹剝蝕,
時恐將崩之患,新任邑宰張所受,因感念城隍澤惠萬民,燮理陰陽,功濟寰宇,
佑護境民,係由張所受捐出廉俸,邑紳林振魁等董事負任重建大任,
幸都人士輸誠樂助,共得銀兩二千餘金。
同年十月動土重建,並於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落成,而成為宮室的莊嚴高聳,
冠於諸羅全城,為當時諸羅城最壯觀的廟宇。
張所受並撰立碑「重建城隍碑」詳述始末。
昭和十一年(1936)五月,城隍廟徹底新建的工程,由時任嘉義市尹
伊籐英三發動勸募,諸位士紳及眾多善德捐款達九萬多日圓,準備將舊有
廟貌徹底新建,翌年動工,於昭和十五年十月竣工。
其中,城隍廟聘請到福建泉州大匠師王錦木來規劃設計,
主體座向「座東朝西」,廟體建築風格「泉州溪底派」。
正殿、後殿夾拜亭之「工」字形平面建築格局。
整體建築共分三川殿、拜亭、正殿、後殿四大部份,
其最大特色是在正殿部份安設許多看架斗栱,屋頂形式皆為重簷,
拜亭八卦藻井匠藝,
正殿步口及次間看架斗栱,全由榫卯鬥成,不用一釘一鉚,
巧奪天工,莊嚴肅穆,
也是王錦木匠師首席代表第一個建築作品。
另在繪畫部分,三關六扇門其畫風精緻、神韻生動的門神,
則為為彩繪大師陳玉峰的作品……..
「臺洋顯佑」匾,為臺灣巡撫劉銘傳於光緒13年(1887)上奏
光緒皇帝所頒賜。
石雕部分,則是由惠安石匠蔣氏家族的石匠師等人來完成,
其龍柱、石獅、壁堵為精雕細琢、活靈活現,另外有施天福
在大門左右兩側各中間的鏤空石雕作品也是靈活生動、精湛雕刻。
交趾陶則有兩位大師林添木、陳專友的傑出作品在
廟內左右兩側互別描頭,細膩傳神。
1980年城隍廟增購後殿大樓地基,以當時神尊實在太多而無法放置,
同年歲末拆除後殿,重建大樓為六層,1985年完工後,同年10月並舉行
乃入火大座儀式,而拜殿、正殿則保留了日治時期之廟貌。
正殿和歌,為臺灣寺廟中唯一一副
交趾陶日文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