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比美,來自泉州鳳坡村的男子,當年一身布衣、一籮行囊,
就這麼隻身穿越了險惡的「黑水溝」,來到了遍地都在等待開墾滋養、
卻又處處是契機的台灣。
他與妻 子黃幼胼手胝足地在台中大甲的鬧街上打腰鼓、
賣雜貨、擺布攤,一點一滴地豐實了梁家的基底與家業,
並且努力地開枝散葉,如此才成就了梁家這株茂盛豐美的家族。
大樹的根,自此深紮,更在頂店之處,
孵育出了另一段梅鏡的「瑞蓮堂」。
瑞蓮堂集傳統建築藝術於大成,然而時光荏苒,
隨著 最後一戶梁家成員的遷出,老宅終不堪歲月侵蝕,日益凋敝。
自幼成長於大甲瑞蓮堂、白手起家的梁家四房第四代梁家銘,
在一份追尋家族榮光 之深情,及一份保存台灣傳統建築之美的熱忱驅動下,
遂於2011年委託「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進行「大甲頂店梁宅瑞蓮堂傳統建築修復或再利用研究 計畫」。
民國七十九年,大甲地區熱衷人土的關心展開調查古建築保存工作,
大甲鎮十間民宅,以梁宅最具有傳統古意。其講究地理形勢,屋後有山,
屋前有魚池,四周種植竹林用聚氣,庭院中更設有卦暗溝排水,
值得一提的雕刻精緻,
外觀具有中國傳統古味,彩繪色彩鮮麗,花、樹、鳥、獸、動態,
歷史人物造形,讓人感到栩栩如生,木樑雕刻精緻,
在古宅建築中,堪稱一品建築。
梁宅先祖梁比美為福建省泉州府南安詩山人士,
同治年間渡海來台創業發展,從挑擔兜售什細,到最後開設「泉益記」店號,
可見早期移民來台奮鬥的縮影。
之後與大甲街殷戶黃嚴之女結親,育有五子(一子早夭),
而「瑞蓮堂」後由「泉益記」創辦人梁比美的四個兒子共同肇建。
清末時期,大安港漸成為中部重要的輸出港,
梁家郊行因經營的米、布生意而大發利市,富甲一方。
遂聘請名所師於大甲城北邊的頂店庄增建住所,
此即為現今所見之頂店梁宅。
梁宅創建始於清末宣統年間,但當時因戰亂而使得建材取之不易,
期間儲蓄甚至一度用罄,延宕至大正三年才得以完工。
前廳大門為雙凹壽式設計,後廳前廊左右兩側可見癸亥年(1921)之彩繪
與外埕的洗石子蓮花池,是為第二次修繕工事之加添痕跡,足彌珍貴。
依據大甲田野調查史記指出,漢人移居大甲區二百多年的歷史中,
滿清政府及日本政府統治,有著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
民宅建築上特具有不同特色。
梁宅精緻的雕刻,和完整的外觀,
至今仍被譽為大甲地區三大民宅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