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林在清治時期早期乃被歸為蕃地,街庄行政區並未出現在文獻上,
至道光元年(1821)漢人周嘉之進入開墾,陸續才有金福安墾號等在
坪林尾、九芎林及𩻸魚堀入墾,
光緒年間擴至闊瀨、大舌湖與鷺鷥岫等處。
為了防止原住民入侵,墾號多募隘勇,
區內除了墾戶之外很少有漢人移入,以墾戶、佃戶、隘首及
隘勇成自治形態,原屬淡水廳淡水堡,後改隸拳山堡,
光緒元年(1875)再改隸文山堡。
境內多為山地,北面為伏獅山區,南面為阿玉山區,
有北勢溪蜿蜒全境,西流至龜山與南勢溪會合為新店溪,
北勢溪流經坪林市街,河谷平原分佈溪流兩岸,
海拔約兩百公尺,為坪林區之主要聚落所在,
大湖尾,是指山中平地尾端的聚落。大湖尾拓墾的時間較晚,
直到光緒初年,才有泉州人王粉來此開闢。 後來行政區被劃入水聳淒坑,
所以此地民宅門牌都使用水聳淒坑的地名。
水聳淒坑,在日治時期是當地庄名,冷聳淒坑庄範圍頗廣,
從山腳下臨近坪林茶業博物館的大湖尾產業道路延伸至尾端的這處聚落,
整個山區都屬於水聳淒坑庄。
在大湖尾出林道,接上水泥產業道路。
左側有條岔路, 可通往坪林三尖的源茂山及和尚髻山,
右下則有步道下到水聳淒坑……..
水聳淒坑,地名頗奇特,是指坑谷水流急湍的意思。
沿著大湖尾產業道路下行,就可實地體會水聳淒坑地名的意義。
這裡由於山勢較陡,水聳淒坑溪的落差大, 水流頗急,水聲淙淙,
沿途還可看見小瀑布,走過果然淙聲縈繞耳際。
水聳淒坑溪步道長約1公里,沿途草色青青,景致不俗。
不過由於溪床落差大,水流急,
因此溪岸設護欄,溪床多有攔砂壩,
溪流亦難見魚蹤。
約15分鐘,抵達水聳淒坑橋,步道至此與大湖尾產業道路相會。
續往下走,約七、八分鐘,可返抵坪林茶業博物館。
步道入口處有一捐橋古碑,昭和11年(1936),
當地民眾捐錢修造水聳淒坑橋,在橋頭豎立這塊石碑以為紀念。
石碑古樸有致,雖歷經歲月磨痕,碑文仍清晰可讀,
上面刻著的姓名,大半為鍾姓人家,
見證了水聳淒坑的拓墾歷史。
道光初年(1820s),
泉州鍾姓人家最先進入此地拓墾。
百年之後,
鍾姓人家仍在此生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