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率軍攻台,登陸鹿耳門,
結束荷蘭在台卅八年的殖民統治。
清康熙廿三年(1684),水師提督施琅攻克東寧明鄭,
台灣於是列入中國的版圖,設置一府三縣,隸屬福建。
笨港當時屬於諸羅縣。
康熙卅九年,外九庄與笨港街官民合建笨港天妃宮,
不久,縣治也從佳里興(今台南縣佳里)移至諸羅山社(今嘉義市)。
而距今溪北村不遠的土獅仔庄聚落就設有官建糧倉(見諸羅縣志) 。
此種愈加發達的現象,迄康熙未年,笨港之地即有「小台灣」之稱。
雍正九年(1731),福建總督以笨港所在「煙戶繁多,姦良莫辨」的理由,
在此設笨港丞署(分縣)以利查拏巡緝,維護治安。
乾隆廿五年(1760)全面解除「三禁」政策,以玫此時期移民來台者呈倍數的成長。
乾隆廿九年(1764),牛稠溪、溪北一帶,隨著人口激增,官方正式設置牛稠溪堡;
而稍北的笨港街市也因烏溪洪患,溪流改道,沖開市街,一分為二,
而分設笨港北堡與笨港南堡。
自此大笨港地區在行政系統上逐「鼎立三」之局,此時己露現端倪。
溪北地區雖僻處鄉野,位不在港埠要衝,卻是笨港外九庄地域的中心點。
因位居牛稠溪(牛朝溪)之北濱,古來即稱「牛稠溪」。
「溪北六興宮正三媽廟」就在此時創建。
而創建者正是有清一朝,台灣本土人物居官最高者|
閩浙水師提督一品太子太保王得祿將軍。
明治卅七年(1904)、
明治卅九年(1906) 兩次連續的大地震造成人員死傷、
房舍倒塌和國土橫遭蹂躪。因震央都在本區域,
故笨港三大媽祖廟無一倖免,殿宇幾近全毀。
經劃數年,王得祿大人九房長孫王順記與在庄人士等出資,
聘請全台寺廟建築權威陳應彬大師於大正初期(約1914)重建本宮於現址,
為三開間建築,分前、後兩殿。
宮內奉祀王提督自湄洲奉請來台正三媽。
因系出湄祖廟正統三媽,得以名之。尊貴靈驗非凡,
故本稱「溪北六興宮笨港開台正三媽廟」。
目前為縣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