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地區原是平埔族活動的地帶,天啟四年(1624)荷蘭人佔據臺灣南部,
西班牙人則於天啟六年(1626)發現東北角突出地,喚名三貂(San Tiago),
進而佔領北臺灣16年。
崇禎十五年(1642)荷蘭人打敗西班牙人佔有全台。
當時約有 20 餘處的番社,其中的「St Jago」即後來的三貂社,
指向現今的雙溪、貢寮一帶。
沈光文《平臺灣序》稱「三朝」。
黃叔璥《臺海使差錄》及《臺灣府志》稱「山朝」。
也都是以當地山阿、藩社而涉指雙溪、貢寮一帶。
因牡丹溪、平林溪主流於雙溪里渡船頭匯流而成雙溪河,
再東經貢寮福隆出太平洋,故古早時候,在匯流點的人們
稱之「頂雙溪」。
嘉慶十七年(1812),以三貂溪為淡蘭二廳分界。
同治十年( 1871)此時金雞堡與芝蘭一二三合併為芝蘭堡,下設25莊,
其中的燦光寮莊、武丹坑莊、頂雙溪庄、魚桁莊均設在雙溪境內………
清末時期,「三叉港庄」隸屬於三貂堡。
該庄東北與雞母嶺庄為鄰,東南與丹裡庄為鄰,南邊為頂雙溪庄,
西南邊一小段與武丹坑庄為界,西邊及西北邊為石笋庄。
三港里舊名三叉港,在雙溪河北側短小支流內,
境內有三條河流叉會故稱三叉港。
該區有各庄昔日往來的古道,如石笋、青雲古道等等。
青雲15號民居位處於古道途中,
為一兩層高的的石頭屋舍,
可見為當地取材的建物,
槍樓等兼具防禦山區盜匪的機能………
基於建材取得,以及較有利於承重所需的石砌牆垣,
無論臨海或是近山,普遍有以石頭厝作為主流的居屋形式。
石頭建材的盛行,除了石材取得方便的條件之外,打石匠與濱海氣候的因素,
亦為石材得以在這裡流傳的主因。
除此之外,石材亦運用於鋪路、架橋、
堤岸、水梘及石駁等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