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區境內擁有豐沛的河溪水系,更是雙溪河及北勢溪的發源地。
因牡丹溪、平林溪主流於雙溪里渡船頭匯流而成雙溪河,
再東經貢寮福隆出太平洋,
故古早時候,在匯流點的人們稱之「頂雙溪」,
雙溪區全區總面積146.25平方公里,南北狹長,
境內以河川流域概分南北二部份,
即北境的雙溪河流域及南境的北勢溪流域。
而雙溪河在當地人亦稱雙溪川,牡丹溪源出於三貂里武丹坑,
由東北側經貢寮區福隆流入太平洋,總計流長約27公里,
燦光寮古道東段幾乎是沿著牡丹溪溪谷而行……….
早在明朝荷據時期,雙溪為平埔番活動地區。
史料也大多沿用西班牙人命名(San Tiago)譯字,
沈光文《平臺灣序》稱「三朝」,
黃叔璥《臺海使差錄》及《臺灣府志》稱「山朝」。
也都是以當地山阿、藩社而涉指雙溪、貢寮一帶。
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福建省長泰縣江都鄉漳人連元喬、吳爾率族人
自雙溪川河口登岸,吳爾在下游附近開墾(今貢寮鄉),而連元喬一族則溯溪而上,
在上游雙溪開墾。
雖然不少漢人在雙溪川河口下游一帶居住如吳沙,
但是雙溪川中、上游鄉境內從事開墾工作者,連元喬是第一人,
他率領族人在九份坑由奠基落腳,再逐序開發水利,灌溉雙溪川各平原,
慢慢擴及雙溪、共和、牡丹、平林(昔時村落名)一帶,統括地盤
而為唯一的大地主,從開墾迄今日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燦光寮古道,昔日是台北與宜蘭間文書往來的「燦光寮舖遞古道」,
也是軍事用途的「燦光寮汛塘古道」,亦是淡蘭古道其中的一段,百年後
古道失去原有的功能,開發成為踏青路線。
古道從樹梅礦場至牡丹坑一路下行,路況良好,走來十分輕鬆,
高點可遠跳雙溪、瑞芳、侯硐、基隆外海,柑宅店遺址設有解說牌,
店前廣場設有木椅可供休憩,經小瀑布來到支線叉路,
循主線續行,沿途綠樹茂成蔭,古道寬大清楚,
穿梭在林間,聽著鳥囀蟲鳴,好不愜意。
燦光寮古道屬淡蘭古道北路支線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兩百年前,
嘉慶17年(1812)噶瑪蘭廳正式設立,納入清朝版圖。淡水廳(台北)、
噶瑪蘭廳(宜蘭)之間的文書往來逐漸頻繁,
於是形成一條起自柑仔瀨(瑞芳),經九份至燦光寮,接三貂嶺東側,
下抵牡丹坑的鋪遞道路,成為燦光寮古道主線;
支線則是清兵巡邏的路線,另稱為「汛糖古道」,
因這條通行路徑兼具郵務鋪遞與軍事性質,亦稱為「燦光寮舖古道」。
日治時期後,因鐵路、公路的開通,
古道才逐漸沒落……..
途中蕭厝遺址於民國60年租給台電高壓電塔工作人員當工寮,
石庴附近被棄置的大同馬達依舊在路旁,
行走至此己離「燦光寮舖遺址」不遠。
嘉慶十七年(1812),噶瑪蘭正式設治,從此淡蘭之間公文往來頻繁,
官府於嘉慶二十年(1815),增設柑仔瀨舖(瑞芳)、燦光寮舖、三貂嶺舖
(每舖設舖司1名,舖兵4名),負責傳送淡蘭公文郵件。
不過當時的舖遞只負責傳送官府文書,
而遇有軍事需求時,舖兵兼做塘兵,負擔軍事任務。
此行沿牡丹溪谷上行,
經水壩至此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