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稱「他里霧」係平埔族的社名而來,據荷蘭佔台文獻記載,
平埔族在雲林地方設有五社,其中他里霧社就是本鎮舊社里,
猴悶社是現在本鎮將軍里溫厝角,
本鎮早自明朝鄭成功開台就已開始,清朝統治後漢水陸續移居,
乾隆年間逐年市街。是雲林地方最早開發地方。
清康熙四十九年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中已有「他里霧社」的記載。
至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人有記載「諸羅十七莊」之一,並有他里霧街之稱。
光緒十二年雲林縣建置以前隸屬諸羅縣一保,
改屬雲林縣後為十六保之一,轄本鎮及古坑鄉湳仔、麻園、
虎尾鎮惠來厝過溪仔,大埤鄉埔羌崙等計五十八庄。
小東里現有住民三百多戶,多數為張姓者,
據傳係祖籍福建省漳州平和縣德倍堡小領社之五房張姓
自清乾隆年間,移值於本地而傳衍者。
斗南鎮位於雲林縣東北,境內轄有二十二里,
且有他里霧;義德埤、溝心埤三大埤圳,及斗六大圳
溫厝角、小東兩支線流經該處,
水利灌溉方便,居民以務農居多。
聖德堂位於小東里,境緣敬祀神明,年湮代遠,難以徵實,
溯自明末清初,漢民來台拓墾之時,
有福建漳州張氏婦女攜五子渡海而來,
為身家平靖,特至普陀山請奉中壇元帥金尊,虔心攜奉,蒙神庥助,
一家六口平抵達,初落腳於土庫馬公厝一帶,然開墾不易,
即舉家遷徙至虎尾平和厝,然收入微薄,亦無法餬口,
張氏婦女遂至小東里許姓人家幫傭。
自平和厝至小東里路途雖不遙遠,但因需涉水而過,
且沿途有土匪出没,許姓老闆念及張氏先祖孤身來往,
實有危殆,慨允免費提供屋厝,五子遂移居小東里開墾,
後因小東一帶疫癘流行,許氏一家為避病禍,將土地房舍低價
售予張氏兄弟,遷居他處,張氏一家遂定居小東,
中壇元帥金尊終免流離顛沛,自此駐蹕小東。
張氏兄弟將中壇元帥奉於家宅廳堂煙祀朝拜,遇事虔詢,
聖神必有靈應,疾病求醫神到病除,神威顯赫,傳遍鄰里,
自此境緣信民對太子爺信奉有加,虔誠備至,香火日增,
未久莊中信民感沐神庥,遂倡議建廟,
因經費拮据,僅草葺茅屋奉祀,
不久,廟舍遭醉漢翻落神燈,付之一炬,幸太子元師金尊安然無恙。
宮舍即毀,村民只得再度集資,重新起建土埆厝,新殿落成,
並迎奉正氣參天之關聖帝君登龕鎮座,與中壇元帥同恭奉為主神,
且陸續雕塑四方神明,同祀於神殿內,
至此,信民虔奉有所,
遂成地方信仰中心……..
省道旁有一乾隆年間古墓,
墓碑上刻著張門謝氏如孺人墓,
應是當地張姓人士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