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最初的地名是「東螺」,最早街市興建於清朝乾隆年初,位於東螺溪南岸
的舊眉庄(今彰化縣溪州鄉舊眉村一帶)。
嘉慶年間,由於漳泉械鬥和東螺溪多次氾濫,
街市房屋及田園數度被破壞殆盡,於是居民向北遷移兩里,
在東螺溪北岸河洲高地上的寶斗庄另建新街市「寶斗」。
寶斗一名來源說法有二,
一說是來自於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東螺社」(Dabale-Boatao)
的Boatao音譯;另一說是此地街道整齊,形狀近似寶斗仁(骰子),故以此名稱之,
但當時寶斗庄一帶多為田地,尚未有街道縱橫交錯,
所以普遍認為前者說法較為可信。
新街建成之日,地方仕紳依天象地理理論,
以南一里有文昌祠,為「北斗魁前六星」之星象,
往南二十里又有斗六(今雲林縣斗六市)為朝山,是「南斗六、北斗七」之星象,
因此再改為現名「北斗」,惟臺語仍習慣以「寶斗」稱之。
另因北斗位於東螺溪北岸,水北為陽,
亦有文人稱之為「螺陽」。
嘉慶十一年(1806),由於數度發生漳泉械鬥和東螺溪氾濫,街市房屋及田園均被破壞
殆盡,居民遂提議遷徙。地方仕紳北渡東螺溪,選定在舊街市北方約兩里許一處
高亢河洲地「寶斗庄」,另建新街市「寶斗街」。
街道以奠安宮為中心,呈現井字輪廓,劃分為東西南北中等五個街區。
新街建成之日,改名為「北斗街」。
又因此街為東螺街之移建,所以也被稱為「東螺北斗街」。
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台灣西部十個廳改制為五個州,
五州之下轄3市47郡,劃屬臺中州北斗郡北斗街。
北斗街為郡治所在地,成為行政和商業中心,
逐漸形成現代小型城鎮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