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蔦松是水林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西南部凸出部分的東南側。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蕃薯村、山腳村一帶。
水林鄉原名水燦林,居民於明末、清初時,
由福建泉州、漳州等地人民移居結成村落,
位在本縣最南端,以北港溪與嘉義縣為界,北依四湖鄉,東接北港鎮,西臨口湖鄉,
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
地名由來史實難可考,
不過有在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 前就稱為「水漆林」之說法,
水漆即為在海邊水澤蔓生的咬人狗。後有一說是「水燦林」。
本地據傳聞明朝末年遺臣渡海來台灣避難之時,就有原住民散於此地耕種。
清領時期康熙22年 (1683)之後,就有大陸的福建漳州、泉州兩地移民逐漸移居至此。
雍正元年(1723) 將該地規劃於諸羅縣轄內,光緒14年(1888) 改歸轄於雲林縣。
日治時期施行廳行政改革,先改為斗六廳之後再改規畫於嘉義廳。
實施地方自治又改編入台南州北港郡所屬,
大正9年(1920) 改為編轄於台南州北港郡設立庄役場,
並將「水燦林」改稱為「水林庄」。
戰後,水林鄉原隸屬台南縣,之後將其命名「水林鄉」,轄有24村。
1950年10月25日施行政區域重劃,水林鄉再次改隸雲林縣。
日治初期,頂蔦松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頂蔦松庄」,隸屬於蔦松堡。
該庄北與蕃薯厝庄為鄰,東及南隔北港溪與竹仔腳庄、六腳佃庄、
後崩山庄為界,西邊為欍仔埔庄。
大正九年(1920),全臺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庄改制為「頂蔦松」大字,隸屬於臺南州北港郡水林庄(新制街庄)。
戰後水林庄改制為水林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
1950年10月,雲、嘉、南分治,水林鄉改隸屬雲林縣。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頂蔦松(蔦松),
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此外,本地區尚有魚池內、埔仔、後厝、下莊等聚落。
松中路附近有一三合院古厝,規模不小,
可惜已荒廢無人居住。
從建築規模及其裝修細節精美程度看來,
當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
正身明間兩側的壁堵上
有著精彩的洗石子裝飾工藝,
木櫺窗部粉有非常有
時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