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崙鄉湳仔社區,是早期糖鐵載運甘蔗及旅客的轉運站,
東至莿桐饒平,西可通崙背、麥寮,北達西螺及彰化的溪州,
在糖業興盛時期曾風光一時,
隨著糖業的沒落、公路交通的發達,鐵道已失去當年運輸的功能,
成了村民堆積廢棄物的場地。
民國102年透過社區營造,村民以「鐵道風情」
塑造當年糖業的榮景及農村的生活,
該社區因此一炮而紅,更是網路超夯的觀光景點,
每到假日吸引不少遊客到此一遊。
張廖姓渡臺開墾最早有文獻記錄可以追溯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
廖朝孔當時24歲率同二弟朝間、四弟朝路堂兄弟朝近、朝廳一行五人,
冒海禁令出海渡臺,此時已有宗親廖必達等人在港尾、田心仔地區開墾,
遂落腳於雲林縣二崙鄉開基,而後續張廖姓族人於
清康熙年間先後入墾二崙、田尾、港尾等三聚落。
清領時期,此地即有湳仔庄莊名,
日治時期屬台南州虎尾郡二崙庄田尾;
光復後稱湳仔村,
民國84年8月1日湳仔村更名為「南興村」,
民國86年7月1日又更名回「湳仔村」。
據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的廖姓大族譜記載,
最早入墾此地的是十一世祖廖為見公等人;
此地南鄰新虎尾溪地勢較低,
每遇大雨即成泥濘狀態俗稱湳底田,因得湳仔地名。
廖家七房頭古厝(昌盛堂)沿革志 :
切思吾族遠自元子公(張再輝)進贅廖三九郎家為東床,
單傳二世祖友來公,一脈雙祧而始,開立張廖一族,
至十一世祖為見公字。
達朝,於清康熙四十年歲次辛己,隨同祖妣祖及三子朝科公,
由祖居詔安縣二都官坡東渡,在今之二崙鄉湳仔村定居開闢荒地墾耕。
為見公有四子:長朝卿、次朝黨、三朝科、四朝壽,
渡台時囑咐朝卿、朝黨二子留守祖居,掌理祖業,
公自幼拜師少林寺門下,精通武術,一生勤樸務農,施醫桑梓,
傳授武術,自衛鄉里不遺餘力,
至清壅正四年,祖居之朝卿、朝黨兩人思親心切,雙雙渡台,
欲與父母團聚,但父子相見,父祖大怒,將兩兄弟諫出門外,
以後兩兄弟行蹤不明。
公思子之餘,同年趕回官坡,查不明二子消息,
不久憂鬱患病於雍正五年五月十七日病逝祖居。
十三世祖廷哲公字昌盛(朝科公三子),二十八歲時,
抱養王氏小女至十八歲時結為夫婦,連生七子:長國權、次國廳、三國房、
四國豔、五國盧、六國守、七國緘。
所謂七房頭,昆仲和睦,同心協力、勤耕儉業,購置田地百餘甲,
兒孫滿堂,成為當地豪族,揚振家聲。為追念祖德,
於道光二十四年歲次乙己興建祠堂曰昌盛堂,奉祀先祖,
並設永盛學堂教育子弟,傳授武術,護衛鄉土。
光緒六年家族增至七十餘人而分居,
保留三甲餘地為祭祀公業,七大房子孫輪流祭祖,
以表孝思並勵族人,知恩報本,啟發後人,流芳萬代。
目前的昌盛堂應是日治時期改建的成果,
花專為其特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