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里區原屬諸羅縣,清雍正九年(1731)改隸淡水廳,
清光緒十三年(1887)劃歸苗栗縣。
位於臺中市北端,介於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境內地形主要由后里台地組成,
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冬季乾旱。
原名「內埔」,與「外埔」相互對應,後因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
改以轄內最大聚落「后里」命名……….
張氏始祖自唐末入閩開基(泉州賢坂)迄今逾一千多年。
千多年,開枝展葉,瓜瓞綿綿,以移居臺灣創業發展尤盛,已知的有彰化東
螺、四塊厝、鳳山中莊、大甲鄉、后里鄉、神岡鄉等地,有族群聚落。
台中市后里區內埔的張圻招家族,對於內埔地區開墾有具有重要的指
標,從張家的開發歷史,可約略了解到整個內埔地區的開發。
張圻招,乾隆二十年(1755) 從福建南安縣賢坂鄉渡臺,此時臺中內埔牛
稠坑、月眉已有人開墾,而墩仔腳尚未開墾,所以張圻招選擇墩仔腳為開發
之地。張圻招墾墩仔腳地區,因為水源不足,主要以旱作的旱稻、甘蔗為
主,其後代子孫經營糖廍,
張家世代務農並經營糖廍,明治 32 年(1899)投下巨資
開鑿后里圳,由枋寮引大甲溪水灌溉墩仔腳一帶數百甲土地。
成為后里地區最重要的家族……….
圳寮一代為墓葬區,田間小路轉彎處有一墓園,
墓手上有著細緻的洗石子雕塑工藝……….
此墓燈號為鎮邑,即一般所孰知的鎮平。
清代的廣東嘉應州,因為嘉應州除了本轄之外,
還管轄鎮平(今名蕉嶺)、平遠、興寧、長樂(今名五華)四個縣份,
因此,從這些地方移民的人,他們所說的客語被稱為「四縣話」。.
由此看來,此墓與賢坂張家並非同源;
反倒與張天機祖籍地相近。
按 : 張天機先祖是廣東梅縣人,約在道光年間來台,
原居東勢,後來到四塊厝、
后里一帶買了許多土地(十三張附近。
日治時期繳租時,雖地在后里仍在東勢繳稅,
當時庄長張堪勸他才搬到后里的。
其中不知是否有關連 ?
此幕前有兩座清代古墓,有著相同的燈號。
推估是同一家族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