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溪書院是大肚區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已為市定古蹟保存。
俗稱文昌廟的磺溪書院,乃是昔日大肚地區(大肚、烏日、龍井) 的文教中心,
興建於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
無論建材、造型、施工技術上均十分精巧,
尤其以磚工雕琢之精美聞名,
堪稱是清領末期文教建築的傑出作品。
磺溪書院的前身稱為「西雝社」亦稱為「文昌會」,
是當代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西雝社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
後來在光緒十三年(1887)再擴建成為「磺溪書院」。
西雝社是清朝居住在今臺中市烏日區的舉人楊占鰲(清道光十九年舉人)、
下寮尾座(今磺溪里)仕紳趙順芳所創建,原本是一些文人士子以文會友的集會場所,
同時也有許多士紳募集善款當作學租招收孤寒學子,所以也有義塾的用途。
後來有感於該區的文教風氣尚嫌不足有待發揚,所以經趙順芳還有趙順芳之子趙壁興、
夥同汴仔頭(今永順里)商號–蔡勝記的蔡燦雲、蔡瀚雲兄弟商議 (日治時期台中州大甲郡
龍井莊/今龍井區庄長)。由仕紳蔡燦雲、蔡瀚雲、與張錦上等人號召領頭,
再度發動社員募集,籌建「文昌廟」,並在文昌廟中開闢「磺溪書院」,
於光緒16年(1890年)竣工,廣招大肚下堡地區(今大肚區、龍井區、
烏日區等臺中市市轄區)的學子,作育英才。
日治時代雖然磺溪書院被迫停止了教育,不過日軍的近衛師團曾經在此進駐,
所以都還維持著不錯的狀態。
昭和十年(1935)12月5日,以「大肚舍營所」的名義與其他的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
一起被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
日治時期,大肚國小的前身大肚公學校成立之初便以磺溪書院為校舍,
從此磺溪書院更成為區民心中永遠的母校,在當地只要提起磺溪,
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戰後台灣義務教育普及,大肚國小曾暫借書院,作為鄰近村落學子上課的教室,
前國立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即曾在磺溪書院接受小學一、二年級啟蒙教育。
但是戰後,磺溪書院數度遭竊與變賣其廟產,在1959年時更遭逢八七水災,
屋宇與門牆都遭到嚴重的破壞。直到1984年大肚鄉公所聘請著名建築學者研究調查,
1985年經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出資進行修復工程,
並且名列第三級古蹟。
民國八十八年(1999)9月21日的集集大地震之後,
原臺中縣(今臺中市)共有14古蹟遭到損壞,磺溪書院也曾經被外觀判定為
「有立即性危險」的建物,不過所幸受損情況並不嚴重,
並在民國九十一年(2002)底修復完成。
建築材料的使用除了紅磚瓦片之外,還有泉州白(花崗岩)、
青石等石材搭配福杉等建造而成。門廳比地面高出三階,講堂則高出五階。
在講堂之前有個高約60公分的小「月臺」,
月臺之上築有拜亭,
這是磺溪書院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