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基隆市地方士紳蕭發捐獻土地,
聯合許梓桑、顏國年、陳大頭、呂瑞乾…等人,創建代天宮,
主祀孚佑帝君,
作為大竿林地方的信仰中心。
至1937年,代天宮興建完竣,
鑒於代天宮草創之際,宮務繁雜,於是由建宮士紳擔任
建宮董事,每年輪流管理,並公推許梓桑為開宮管理人,總理宮務。
民國三十年(1941),由汪水木接任管理人一職。
當時的建宮董事名單有 :
獻地主:蕭發、緣金募集員:游勝發、工事補助員:羅樹。
建宮董事:
許梓桑、蕭發、陳大頭、呂瑞乾、賴南桂、曹德滋、林開郡、吳水土、顏窗吟、
何永芳、吳氏查某、陳劉氏查某、林氏錦、許秋氏羽、吳氏教、許清英、連朝明、
陳經傳、鄭乞食、林德尊、林德新、陳天從、高文秀、蘇基、盧連旺、莊敬、游文獻、
游阿秋、余振榮、董庚子、賴盛、鄭老圳、尤阿買、黃陳氏亮、董氏玉葉、
連葉氏純、周田、謝赤皮、連金房、林登元、陽克九、張阿呆、游觀發、
盧石頭、汪闊嘴、汪水木。
1945年春,盟軍戰機空襲基隆,投下若干炸彈,
有一枚炸彈掉落在廟埕兩顆大榕樹之間,當時廟的管理人員與信徒躲在大殿內,
炸彈居然沒有爆炸,大家都認為這是仙公顯靈保佑,
自此香火鼎盛,管理幹部日漸齊備。
光復後,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時期,
社會逐漸穩定下來,代天宮廟務亦逐漸開展。
當地人通稱為「仙公廟」,日治時期由當地地主與仕紳創建而成,
因為地理環境優良,環境清幽,除被稱為「竿林清境」雅名外,
亦有「台北指南宮.基隆代天宮」之稱,
早期更為基隆八景之一。
主奉的是八仙中最為人知的「呂洞賓」,又稱為「孚佑帝君」或是「呂仙祖」,
故被稱為「仙公廟」。
除此之外亦供奉關聖帝君、司命真君、文昌帝君,
每逢祭典日期常常是車水馬龍水泄不通,為當地最重要的宗教活動,
而此廟具價值的便是那座已有多年歷史的天公爐,
為創建時期流傳至今,相當具有價值。
廟後小山可健行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