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娜本來屬於鄒族「魯夫都」群的楠仔腳社人所有,
1935年日人基於「以夷制夷,互相制衡」的政治操作手法,
強令鄒族將這一座台地割讓給散居信義鄉深山八社的
布農族郡社群宿敵,共有七十六戶一一0二人遷入,
因而建立了這座名為羅漊納的新部落,
據說本地來自最早住在本地的鄒族人的名字魯澛那納,
羅漊納是前者的諧音,
光復後將之簡化並雅稱為羅娜。
知名景區風櫃斗、烏松崙、牛稠坑,每到梅花季,
蜿蜒的鄉道擠進數以百計車輛,道路塞得進退維谷,各梅園人滿為患,
讓原本頗富詩意的踏雪尋梅變了調、遜了色,
幸好台21線新中橫公路信義段多的是梅林,
默默飄香少人涉足,
絕對可以讓你覓得失落的風雅興味。
位於羅娜克院站牌對面山坡上,
就近就有一片梅林……….
清朝年間,阿里山脈西麓、陳有蘭溪東岸的地區,原為鄒族ロフト番(鹿株大社)的獵場。
日治時期,昭和九年(1934)一至四月之間,日人將郡番イバホ等社集體遷移至楠仔腳萬社
北部的ロロナ(羅羅娜),形成羅羅娜社;
當時是信義鄉的統治中心。
昭和十七年(1942)時,羅羅娜社有巒番5戶43人,郡番101戶822人。
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四月山地設村,楠仔腳萬社、東埔社劃歸同富村;
望鄉社、羅娜社與新鄉社改設平等村;二村同歸台中縣信義鄉管轄。
三十九年(1950)七月信義鄉行政區域調整:
同富村北部楠仔腳萬社劃出至新成立的望美村,
其餘地區劃分為東埔、同富二村;平等村南部望鄉社劃出至新設之望美村,
其餘地區劃分成新鄉、羅娜二村;同年十月南投縣成立,
各鄉遂改隸南投縣信義鄉所轄………..
產業道路盤旋而上,半山腰兩旁邊坡的梅樹也跟著迆邐而上,
愈往上爬,雪白色的面積就在腳下逐漸放大,下車拍照,那伸向天空的枝椏,
彷彿在對面的群峰上張牙舞爪,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