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於新春期間舉辦「遊心禪悅花迎春,
和敬平安過好年」系列活動,期望「祥和帶來人人安樂;禮敬促成事事順利;
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安養世界成為淨土」,
以「迎心來迎新」作為活動內涵,讓到訪法鼓山的信眾及民眾,
有一種與佛法相遇的心靈體驗。
活動由除夕的「梵鐘祈願,點放光明」撞鐘祈福儀式展開,
接著從大年初一展開的新春活動,包括新春平安法會、靜態展覽、動態遊戲
以及主題園遊會四大項目。
法鼓山的歷史淵源可從1955年說起,
那時東初老人在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弘法、開辦冬令救濟,
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並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的精神將此處
命名為『農禪寺』;
到了1959年聖嚴法師在東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
至1977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
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
1989年時聖嚴法師在因緣際會下購得一塊土地,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
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建立了今日的法鼓山。
「法鼓」二字語出《妙法蓮華經》: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法鼓山以「法鼓」為名,即希望以佛法的鼓聲,
如暮鼓晨鐘般使聽不懂佛法的人能聽懂,使從未見佛法的人能看見,
期待人人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與智慧的法雨中,
使人間社會成為健康、和平、和諧的樂土。
主要是以褐、灰、白三色為色調的建築,
源自於大地的禮讚,
呈現出佛教沉穩安定的特色。
往山上的路旁有三條朝山步道:
溪濱朝山步道、祈願朝山步道、以及朝山棧道,
引導信眾來到法鼓山朝山、禮拜之用。
三面環山,雙溪交抱,正面千峰來朝,遙迎翡翠海灣,
風光明媚,鳥語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