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通霄鎮志記載:「通霄」一名由來,原是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之
「風呢樣」〈Honeyan〉,一名「屯消」〈Tonsuyan〉社之所在。
此外,又有一說:在清代時,因本鎮昔日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
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
閩南語「霄」與「銷」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
清治時期部份有志之士開始改稱「通霄」。
日治時期新竹州長蒞臨視察,也認為「吞霄」地名之不雅,且就地北望,
見虎頭山高聳入雲霄,覺得稱「通霄」較好,
遂於明治37年(1904)更名為現今之「通霄」。
烏眉里原名為﹝烏眉坑﹞,據稱昔為平埔族到咳斯族烏眉番分布之地。
另一說法乃烏眉坑由南北並行兩谷所組成,主谷位南,俗稱﹝大坑﹞,
其形狀東狹西寬,成彎曲狀如眉形,山上樹木蒼翠如眉毛而得名。
副谷在北,俗稱﹝校力坑﹞,
因昔時遍地生長﹝校力樹﹞而得名。
烏眉曾家古厝魯國堂較為人所知,
然在其北側不遠處,另有此一黃家古厝。
歷史上,多代黃氏顯祖曾居住於「江夏」,
黃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曾長年定居於江夏郡,更有史稱「江夏黃國」者。
考載,江夏地名歷朝有所變遷,江夏郡系秦南郡地,
漢初置江夏郡,今德安、承天、漢陽、武昌、黃州境地。
西漢以後,各朝曾設置江夏郡。東漢時的江夏郡,郡址在今湖北省黃岡縣西北。
晉之江夏郡址,在湖北省安陸縣,宋之江夏郡,在今湖北省武昌縣。
儘管江夏郡,江夏縣常有變更,但其主體名稱—「江夏」二字變動很小,
隨著黃氏子孫由此分遷世界各地,「江夏堂」為總堂號,亦隨之響遍全球,
黃氏家族更由此長盛不衰。
此間黃家可能與
城北里黃家有所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