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記載,埔姜崙地區於雍正二年(1724)
由薄昇燦向彰化縣申請墾照開發,故柯家祖先於清乾隆年間(1740)
由福建渡海來臺時,埔姜崙地區開發已稍具規模。
柯家是由其十八世祖則潤公及其父成業公渡海來臺定居,
再傳至廿三世孫柯謨公(渡來臺第七世)。
柯謨生於1886年,幼年生活困苦,年少時憑著堅毅不撓、努力不懈
的精神,積極奮鬥開創了多種事業,舉凡南北雜貨、山產五金等。
他在十八歲(1903年)經營事業小有成就時,
與父柯河合力建造現址於中勝路之三合院。
柯家三合院採閩南式建築,所有建材及施工師傳都是一時之選,
其房屋樑柱都是大陸福州杉,雖然建造至今已逾百載,但古厝正身、護龍
及院門仍十分完整。
柯家古厝正身為大脊,護龍為小脊。
至於屋身包括屋架與牆體的樑柱部份,大多採用穿斗式木構,
以柱子直接頂住桁條,部分柱子並不落至地面,中間脊桁又稱「將軍柱」
的立柱,來做為棟架,支撐屋簷的曲壁抖形「草尾拱」副拱木挑,
銜接其上的正拱「關刀拱」,兩者形成珠聯壁合般的精密技藝。
至於牆上有些部份貼有磁磚,雖不見得設計精巧構圖美觀,
但連續性的圖案排列也顯得工整大方。
柯家入宅的門樓,屋頂為大脊形式,裝飾有疑似空城計情景泥塑及剪黏,
其城牆上的人物及城外兵馬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屋頂曲脊採山形馬背,馬背下的山牆為硬山式。
但因建造年代久遠,柯家門樓之懸魚已經有些剝落,
依稀還看的出應是花籃懸魚之造形,
花藍是道教八仙之籃采和所持的寶物,所以民間建築常使用之,
有花團錦簇之意;而正面牆身轉角的「墀頭」,
斜面灰泥邊框內以八仙之剪黏造形,但已殘缺難以辨識。
較為完整的則是門楣上「塘市傳芳」之匾額,
「塘市」為柯家之堂號,代表祖先來自大陸泉州晉江縣之塘市。
門上之門紱為八卦形門環,為拉攏門扇用的金屬構件。
以上種種設計風貌,
可見柯家古厝建築格局花費相當的心思,
展現與眾不同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