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家廟俗稱范家祠,位於新埔成功街的巷弄內,
由於位處隱密,較少為外人所知。
范氏家廟建於清咸豐八年(1858),由范日旺、范月福、范雲開等人募資籌建,
並於咸豐十年(1860)竣工,是新埔街最早建立之宗祠。
新埔范姓宗族之先祖為范法澄,原籍嘉應州,明初遷移至惠州府陸豐縣落地生根,
傳至十一世祖昌睦、昌貴兩兄弟於1703年渡海來台,輾轉至墾首衛阿貴下充當佃戶,
並在略有積蓄後返鄉娶妻,後昌睦再度來台,
於新埔街立足發展,是為新埔范氏家族之來台祖。
昌睦公育有五子,其中大房與五房留在台灣,大房紹權至關西發展,
五房紹騰則在新埔發展,後代子孫成為新埔開發之主力。
范氏家廟主祀范仲淹以下范家祖先牌位,目前則由祭祀公業范昆義派下子孫管理,
每年舉行春秋二祭。
家廟環境清幽,背山面田,可惜日後周圍逐漸加建,而成為被包圍的狀態。
新埔范氏家廟位於新埔後街,屋後為丘陵地,
前為新埔街、鳳山溪河階稻田及鳳山溪,遠處即為犁頭山脈
,遠望山巒起伏,整體環境十分幽靜,
符合風水擇址之「負陰抱陽」、「前敞後實」觀念,前有明堂,
有鳳山溪環繞,遠有朝案,形勢極佳。
范氏家廟為新埔最早建立之祠堂,建築為一條龍型式,面寬共五開間,
中央三間退縮為步口廊,步口廊寬敞,從天井空間進入步口,有五階高差,
階梯寬達三間,也讓整個建築體顯得高聳莊嚴。中央三間有步口廊,形式簡單,
具古樸風格,中央即為祖堂大門,大門採三關六扇門作法,
上方懸掛「范氏家廟」匾額一方,以彰顯本家廟身份。
正堂為祭祀祖先之空間,單開間大小,木結構為硬山擱檁式,
左右牆面為泥磚砌築,中央有棟對「理徹山河文耀四海宗留厚德」、
「學通漢斗正揚三台裔振家聲」,以表彰祖先范仲淹在宋代理學上的成就,
希望後代子孫發楊光大。
正堂並以木隔屏區分為正堂及神龕室兩個空間,
隔屏中央飾以花罩,並留設神龕,以強化神龕部位之重要性,
祖牌則依序擺放在神龕上,整體感覺十分莊重。
神龕下方則奉祀土地龍神,
是客家建築特色之一。
可惜造訪後心中五味雜陳,因為與整修前已差異太大,
構件用色詭異以及之前的陳舊感完全不復見……..實為可惜。
只剩下家廟的匾額之外。
時已中午,遂逡巡於後街舊巷,前往用餐。
此時,雨仍茫茫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