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屯區大規模開發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六館業戶,當時六館業戶中的陳周文
(實際開發者為其子陳元謀)分得陳平(今陳平里一帶)以及
四張犁(今四民、仁和里)一帶等地,
秦登鑑(實際開發者為其子秦阿生)分得三十張犁(今北屯裡一帶);
清領時期,四張犁與犁頭店(今南屯)、大里杙(今大里),合稱臺中三大聚落,
同屬臺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四張犁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四張犁街」,隸屬於捒東下堡。
該街北與上七張犁庄、水汴頭庄為鄰,東北邊一小段與甘蔗崙庄為界,東邊北段與頭家厝庄為鄰,
東邊南段及南邊東段與三份埔庄為鄰,南邊西段為水湳庄,西邊為陳平庄、後庄仔庄,
西南端一小段與下石碑庄為鄰。
1901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街隸屬於臺中廳。
1903年6月,該街編入「四張犁區」,隸屬於臺中廳。
大正九年(1920年) ,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街改制為「四張犁」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屯郡北屯庄。
位於台中市北屯區的文昌廟,於清同治10年(1871)所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於清道光5年間,當時的地方社會文蔚社與文炳社為了提倡地方的文學風氣,
因而合資建造此文昌廟。
清嘉慶年間,貢生曾玉音與簡姓家族先籌建「犁頭店文昌廟」(今南屯文昌公廟)
1825年道光年間,曾玉音另與地方仕紳在北屯四張犁組成「文蔚社」。
1844年另有貢生黃正中組成「文炳社」。
1863年清同治年間建立文昌廟,由文炳社負責春祭,文蔚社負責秋祭。
1904年9月,東西廂房提供給四張犁公學校分班使用。
1913年12月,四張犁公學校分班搬至三分埔。
仁美里在改為現地名前,稱為四張犁。
「犁」在清領時期被用為土地拓墾時的面積單位,「犁」一張約五甲,
故四張犁意指四張犁份之土地,即面積約二十甲的地區。
該地位於臺中盆地北方,漢人入墾前為中部著名的平埔族
岸裡社之棲息空間……….
據現存最早記錄,文昌廟之前身為四張犁之文蔚社、文炳社兩社學。
前者成立於嘉慶三年(1798);後者成立於嘉慶五年(1800)。
道光五年(1825)兩社為籌募建廟基金,由社員捐出資金,放款生息,
以利息收入累積為建廟基金。
同治二年(1863),由於資金已足夠興建廟宇,於是開始動工興築。
同治十年(1871),完成外圍牆、左右外門樓、照牆、三川殿、左右內門樓、內圍牆,
以及三合院建築群之神殿、拜亭、左右廂房與庫房。
此外,並購置田產以其田租收入供作廟宇祭典、修繕
或其它開銷之經費來源。
文昌廟坐北朝南,屬於二進三合院的合院建築,
建材大多以花崗岩為主,雖然廟宇建築年代久遠,
但從中歷經過多次的整修,
仍然維持原有濃厚淳樸的氣息。
現存樣貌為民國六十五年(1976)
重修之樣貌………
1985年11月,
政府列為第三級古蹟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