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氏王朝以前,通宵地區大部份原是平埔族之一道卡斯族吞霄社所在地。
鄭經時代派右武衛劉國軒經略本區,這是漢人正式進入本區的開始;
1683年滿清入台之後,吞霄社屬『苑裡堡』,後改『竹南三堡』,
先後屬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台北府、新竹縣,
1885年台灣設省後,在中部地區增設台灣府,分新竹縣為新竹、苗栗二縣,
通霄即歸台灣省台灣府苗栗縣通霄二堡管轄。
吞霄堡轄區東與三叉莊交界,西至吞霄港,南以房裡溪與大甲溪為界,
北以高澗山與苗栗堡為鄰,吞霄街為主堡中心。
日治時期,行政區域更動頻繁。
戰後,於1946年設新竹縣苗栗區通霄鄉,1948年改制為鎮,
1950年行政區劃改為苗栗縣通霄鎮下轄二十二里。
城北里在通霄鎮中部偏南、東、南邊與城南里交界,
西與梅南里為鄰,北與圳頭里連接。
清道光年間該地為南興庄,昔日漢人為防止原住民襲擊村莊,
乃築土城以禦防,故稱之土城。
苗栗縣通霄鎮開發於清朝乾隆年間,由漢人徐元輝率眾向平埔族原住民承租山林而始,
為後來開發過程,屢受到原住民侵擾,稱為「番害」,以致棄地離去,
直至嘉慶年間才有漢人平安入墾。
該庄四界之概況,東自劉榮吉宅邊墓地為基點,
再環繞至劉厝前,再環繞至活動中心大河溝轉角,直至福德祠為止。
城牆全部用土角疊丁字城壁,高度約十公尺,厚度約二台尺〈當時之土角長度約一台尺四寸〉,
護城溝寬約十台尺,溝外再植棘竹為外圍。城內築有東西人行路。
有兩個城門,東城門在李厝之李阿安住處前,西城門在黃浴沂住處前之大池塘,
城內建有三層樓之槍庫。
城牆四面皆有槍口,以防止土匪來襲。城內有一民眾休閒聚會之處,稱店仔口。
光復後,行政區劃分土城為城北里與城南里兩里。
現該城遺跡因居民出外謀生,土造地壁年九失修,
已不復當年景象,而原護城溝已改為排水溝。
社區內遺留有黃家古厝群 。
城北黃家祖先來自於福建汀州,算是閩西客家人。
黃家先祖 黃國清 為清代武生 武秀才(光緒壬辰科, 取進苗栗縣學第二名) 。
光復之前即是本區的大地主,祖產之多遍及周遭 … …
古厝之外也間雜一些日治時期建築。
清道光年間建有惜字亭,為敬字惜紙,
大約每年一次於惜字亭焚燒字紙,
再放流海水,至於光復始予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