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園區舊稱『大坵園』,位居沿海地帶,區民以捕魚和種植農作物為生。
古詩『漁人網集許家村,小艇搓搓漲水痕,難得沙深魚又夥,捕來換取盈樽斟』
『乘興登臨眼界寬,蛛屯俯瞰海漫漫,三千弱水知何處,絕鳥蓬壺訖漢官』
之寫照當時繁榮實景,後因海沙淤積逐漸凋零,人口外移減少。
大園區西北部的「許厝港」,在清代曾是兩岸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
隨著河道淤積,出海口的沙洲濕地,成為鰻苗回流、水鳥棲息的動物天堂,
如今更是台灣的國家級重要濕地。
清代有大批許姓先民渡海來台開墾,落腳在大園西北部一帶,
這裡便被命名為「許厝」,港口則稱為「許厝港」。
許厝港曾是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與中國廈門、福州兩地船舶貿易
往來頻繁,讓此地盛極一時,更被列為「大園古八景」之一。
桃園濱海沿岸平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所居住,
現今桃園、蘆竹、龜山、大園等地分布了南崁社、坑子社、龜崙社、
霄裡社,史書上稱之為南崁四社。
該地大規模開墾始於清雍正3年(1725),
福建漳州人郭天光渡海來台,後返福建呈准開墾。
雍正6年(1728),總督派遣同知尹士良率兵丁百有六名前來,郭天光擇圳股頭為
中心設館從事大規模開墾。
首先即開墾大坵園及許厝港沿海一帶,
之後再往南到鳳山崎(新竹縣鳳山溪),
往北向八里坌(新北市八里)及大加吶社頭目簽契約購買土地,
進而成為北台灣之大地主。
郭天光屯墾桃園西岸平原,就是從許厝港上岸,
當時許厝港與南崁港跟福建對岸的廈門、福州一帶的船舶貿易,
佔了當時臺灣北部貿易之大宗,大坵園與許厝港熱鬧一時。
隨陸路與鐵路雙雙暢行後,航運中心逐漸轉至基隆港與淡水港,
許厝港的重要性大幅下降,加上經年泥沙淤積,讓許厝港幾乎無法行船,
最終走上荒廢的命運。
不再作為港口使用的許厝港,加上戰後曾一度做為軍營使用,
持續低度開發,為許厝港沿海留下珍貴的自然生態,
並在201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級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