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境農場址原為賽德克族的「羅多夫社」(Drodux)放養牛隻的牧場,
日治時期以日語譯為「朗土府」(Rotofu),日人徵收並設立「見晴農場」(Miharasi)
或「霧社牧場」,但仍提供原擁有的部落認養在此放牧的牛隻。
榮民闢建中橫公路霧社支線後,1959年退輔會請專家學者到當地勘查,
農業專家認為此地可發展溫帶果樹事業,隔年7月台灣省政府同意將原屬南投縣政府
的霧社牧場讓購於退輔會。
退輔會購買後,1961年2月正式成立「台灣見晴榮民農場」。
4月退輔會先安置12位榮民,後來又奉命安置滇緬地區撤台的反共救國軍
(簡稱義民)與其眷屬。
在見晴榮民農場附近提供就業與居住地,就業方面就是種植溫帶水果,
居住地則是場部(管理農場的行政單位)在農場內興建眷舍,於是農場區域內
先興建博望新村與壽亭新村,後來因為人口增加,再成立定遠新村來安置義民。
榮民最早則昃成立仁、義、禮、智、信、忠、孝等七個榮民農莊,
但後來逐漸合併成為村落形勢,所以後來榮民主要分布在榮光新村、
忠孝新村與仁愛新村。
1967年,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到農場視察,
認為此地「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雅是仙居」,
退輔會便更名為「清境農場」,
場本部地名則稱為「幼獅」,海拔1748公尺,現今地名已統稱為「清境」。
原本退輔會希望清境農場可以自給自足,沒想到卻連連虧損,
場方為增加收入,還成立「特產果樹專業區」、「溫帶牲畜發展之基地」,
仍然無法改善虧損。
直到1985年「清境國民賓館」完工開始營業,
賓館的住宿收入遠大於農業收入。
因此清境農場逐漸從單純的農場,發展成觀光農場。
清境農場開始開發新景點,「青青草原」就是在當時開放為觀光牧場,
1990年農場開始收費,清境農場逐漸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
清境農場擁有相當豐富的主題園區,
如「綿羊區」飼養許多種類的綿羊,例如黑山羊、黑肚綿羊、
黑肚綿羊和台灣乳用山羊,模樣都十分可愛;
則「牧牛區」則飼養聖達肉牛、德國黃牛、布拉曼、夏洛利、荷蘭牛、
安格斯、日本和牛等等,讓您看到來自世界各國的牛種。
「觀山步道」全程500公尺,
成群的牛、綿羊在大草原上遊走時,
別有一種歐村鄉村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