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潮州郡統轄潮州庄、萬巒庄、內埔庄、竹田庄、新埤庄、枋寮庄
和方山庄等7個庄役場,但包含潮州郡役所,
如今唯一僅存的官署就只剩潮州庄役場。
從文獻上看,潮州庄役場所在的建基路原是最古老的商街,
附近聚集了各式商店、醫院等,
也有諸如日人大量移入後歌舞昇平的「聚春樓」、「花月」等聲色場所。
左側的兩層樓建築「明道館」,樓上為警察練習柔道與射箭的場所,
樓下則為訊問及刑求之地。
由潮州庄役場之建築及街廓地點,顯現庄役場作為行政中心的地位,
旁邊也築有最大的民間聚會場所,即潮州公會堂。
屏東潮州的地名由來,聽人說是因為住了很多真的「潮州人」,
也就是聚集了早期廣東潮州來台拓墾的移民。
據歷史記載,1726年(清雍正4年),廣東省潮州府住民為開拓新土,
渡船東航居於本地,斬荊披棘,拓石開基,遂以其所居之名曰「潮庄」。
早期先民聚集居住在舊街並興建潮州三山國王廟奉祠,
並由此發展出今日潮州之市街。
大正9年(1920) 縱貫鐵路延伸至潮州,從此潮州城市的發展突飛猛進,
總督府因東港糖業工廠建立,將潮州定位在農業集散中心,並陸續在站驛周遭興建
農用倉庫及香蕉市場,
當時香蕉與稻米係屏東兩大特產,隨著路運樞紐的形成,
屏東市的基礎建設如電燈、電話及防治瘧疾的衛生工事都次第開啓。
潮州一直是南台灣的重要交通、商業樞紐,
直到戰後縱貫鐵路終站設在高雄,國道一號與高鐵的設置也未達屏東,
才漸漸失去關注………
潮州最早開發就是現在的建基路、長興路一帶,
清代俗稱「虎仔街」或「舊街」,
位於潮州城的東門處,又稱「東門頭」。
小鎮以三山國王廟為中心,包括建基路、長興路、西市路一帶的老街區,
是潮洲最早發展的地區,有最古老的商店街,也聚集現在來潮州必吃的燒冷冰、
炒粿仔與牛肉湯等美食好料。
建基老街上,有一條小巷可直接通往長興路,當地人俗稱「摸乳巷」,
據說清末時有名陳姓商人在建基路上經營染布紡,在當時是望族,
不只蓋房還養馬,馬廄小門與摸乳巷相連,他們就是騎馬穿過摸乳巷,
四處巡視田地,後來成了方便附近居民的捷徑。
如今建基路上110 號,座北朝南「一坎四落三過水」的老宅,
還可看出當年的繁華的樣貌……..
福安宮位於建基路、中山路、育英路與西市路之中心點,
是潮州最熱鬧的區域,堪稱是潮州之「地保」,
也是鎮上最古老地的土地公廟。
此行再次走訪潮州老街,
才赫然發現在西市路上
還保有僅存兩三間的街屋,
因此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