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原為中華民國陸軍設在南臺灣的新兵訓練中心之一,
自1979年裁定不再作為軍事用途後,營區單位開始相繼遷出。
2003年,正式變更為公園用地,並以都會公園、藝術中心與特定商業區
三體共構的方式重新開發,藝術中心則成為新十大建設的一環。
整個園區66.6公頃的土地中,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涵蓋其中的10公頃,
10公頃作為特定商業區,其餘區域則建設為衛武營都會公園。
《時代》雜誌介紹:「衛武營從日治時代的軍事基地,蛻變為世界最大
單一屋頂劇院,自 2018 年 10 月開幕啟用,
矗立在南臺灣近 25 英畝(9.9 公頃)土地上。
這座由荷蘭建築公司 Mecanoo 設計的建物,特色之一的波浪型屋頂,靈感來自周邊隨處
可見的榕樹樹冠,自屋頂延伸至地面打造出的戶外劇場,可容納超過 2 萬名觀眾,
室內 4 座劇院,已演出過包括倫敦愛樂管絃樂團等許多世界級節目。」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曾是軍事培育中心,現為臺灣最新藝術地標,
更是全世界最大單一屋頂劇院建築體。
佔地 9.9 公頃,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韾・侯班以衛武營的老榕樹群為靈感設計,
整棟建築物讓民眾能四面八方、毫無阻礙的走進場館,而由廳院屋頂延伸的通透空間,
則是向眾人24 小時開放的榕樹廣場,民眾能夠自由穿梭其中、自在地活動與休憩。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座落於高雄市鳳山區,
相鄰占地49公頃的衛武營都會公園,基地面積9.9公頃,建物面積3.3公頃。
林爽文事件後,鳳山縣治從左營遷至今鳳山一帶(當時稱為埤頭),
鳳山地區重要性大增,因而派福建臺灣南路營守備駐劄在今衛武營一帶(當時稱為下埤頭),
顯示當時已為軍事要地。
衛武營當時稱鳳彈汛,鳳彈為今筆案山舊稱,
因錯落如卵,被稱為鳳卵或鳳蛋,同音而得。
日治後,衛武營仍為軍事要地。
1930年代起,日軍在高雄成立要塞,今陸軍官校、步兵學校等地建為練兵場、兵器補給場等,
而衛武營則建為「鳳山倉庫」,用做軍事物資及戰鬥武器的儲備場所。
光復後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孫立人到鳳山訓練新軍,
衛武營因而成立陸軍步兵訓練中心與後勤補給單位。
1950年陸軍官校在鳳山復校,衛武營則轉為新兵訓練中心。
美援時期,在衛武營區中央的開闊地設置集合場、單兵訓練場等軍事演訓設施。
原稱為「五塊厝營區」,後正式命名為「衛武營區」,衛武營之名至此確定。
2010年都會公園全區完工,多數營區已被拆除。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已於2017年10月完工,
2018年10月正式啟用。
音波式的流線外型與白色波浪的自由曲線,
以流暢的弧度滑入地面,與周遭環境巧妙結合。
建築師法蘭韾・侯班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衛武營區的老榕樹群,
樹齡過百的榕樹群,盤根錯節、枝枒糾結,光影錯落於樹葉間灑落。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擁有全世界最大單一屋頂劇院,
被時代雜誌選為世界百大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