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鄭氏家族六世祖鄭清雅在他二十歲前後自廣東饒平前往臺灣,並選擇在臺北鶯歌
尖山下橋頭附近居住下來。後來,九世祖鄭成珋在乾隆末年遷居蘭陽頭城經營金飾製作店舖,
並在二結、三結及四結進行開墾事業。
道光十四年(1834),鄭成珋擔心遭當地閩粵械鬥波及,於是再度遷居淡水廳竹北二堡鹹菜甕,
並在關西北門口附近從事墾殖事業;除購田買屋外,他更在此前後興建鄭氏滎陽祠堂。
1973年,新竹縣政府公告祠堂所在地為道路預定地,並預告祠堂將遭拆除;
鄭氏家族開始持續向有關單位陳情。
1984年起,鄭氏家族開始積極自各方搜集資料並向有關單位不斷陳情;
1991年,祠堂終於被當局核定為三級古蹟永久保存。
1999年,祠堂於九二一地震遭受嚴重毀損,
內政部撥款新臺幣兩千多萬元補助整修。
2002年前後,祠堂終於依原貌修築完成。
鄭氏祠堂屬典型三合院建築,正身共五開間,橫屋闊三開間;
兩橫屋間砌有一道圍牆以區隔內外天井。
該建物背後有一土丘,即客家建築之「化胎」。
鄭氏祠堂大門上題「滎陽世第」堂號,正廳供奉祖先牌位,
神龕上懸掛「帶草衍派」匾額。
相傳鄭家祖先某年參加科舉考試時,祖宅四周的一種植物「書帶草」長得很茂盛,
放榜後果然高中,後代子孫因此以「帶草衍派」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