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主要山脈位於新北市五股區、八里區之間,乃是一座年輕的
休火山,屬於大屯火山系最西境的錐狀火山,北側的大多是火山熔岩,
南側的則以火山碎屑流為主。
其山系之天際線由十八座連峰形成,主峰標高616公尺,
由淡水、關渡一帶遠眺,仿若一尊仰躺觀音之勢而得名。
乾隆30年代前後,八里坌山改稱為觀音山,
根據尹章義教授的考證,是因為胡焯猷於乾隆17年獻建祀奉觀音菩薩的
大士觀在八里坌山的西雲岩,之後人們就逐漸習稱八里坌山為觀音山。
已有百年歷史的凌雲禪寺,是宗教清修之地。
早在清朝光緒九年(1889),福建鼓山湧泉寺的理明禪師與鼓山同戒的寶海禪師
便已經在山上搭建茅篷修行。
過了若干年後,理明禪師示寂,至宣統元年,寶海法師得知大稻埕富商劉金波喪父,
便親訪說動劉金波建新寺供養亡父,而當時凌雲寺管理人林知義等也捐出凌雲寺後方
三百多步處的土地,於是凌雲禪寺終有今日的規模。
1911年,本圓法師繼任為主持。
大正九年(1920)變更為正式院,稱「臨濟宗妙心寺派觀音山凌雲禪寺」。
並在本圓法師戮力經營下,成為台灣佛教觀音山法脈的根本道場。
其所繁衍的法脈傳承,與基隆靈泉寺、苗栗法雲寺、高雄超峰寺三脈
並稱台灣漢傳佛教四大法脈。
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的宗教與歷史典故,
這三十三尊石像,應該是循著石佛古道,從成子寮的西雲禪寺,沿著凌雲路,
經凌雲寺、凌雲禪寺,至凌雲嶺的開山院。
福隆山步道是觀音古道的起點,
早期馬路沒開闢前都是由這裡開始登山。
途中經過多家土雞城及凌雲寺到達凌雲禪寺,
可由禪寺後殿左側接硬漢嶺步道登山口,
由登山口公路的上方不遠處,就是開山院與楞嚴閣,
為石佛古道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