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原稱白沙墩,是桃園市觀音區的一個傳統地域,位於該區西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白玉里、廣興里不含東南端
及南側凹入部分西側。
觀音區地名的由來,可追溯清朝咸豐十年,竹北二堡石牌嶺庄之農工黃等成,
意外於此地之溪中(觀音溪),拾得一天然石酷似觀音菩薩,將之供奉瞻拜,稱為石觀音,
後在此庄建石觀音寺(後稱甘泉寺)奉祀,本庄亦因之稱為石觀音庄。
大正九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改為觀音庄,隸屬新竹州中壢郡。
1946年改名為觀音鄉,2014年12月25日因應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
原觀音鄉改為觀音區,同時村改里。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白沙屯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白沙墩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西北臨台灣海峽,東北與樹林仔庄為鄰,東南邊為新坡庄、坡藔庄、坑尾庄,
西南邊為石觀音庄。
大正九年(1920)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簡化為「白沙屯」大字,
隸屬於新竹州中壢郡觀音庄,大字下有「白沙屯」、「埔頂」、「下埔頂」、「下莊子」
、「坑子背」、「溝尾」小字名。
白沙屯以黃姓為大宗,是觀音地區較早開發的聚落。
白沙墩黃氏開台祖為黃英照,黃雲中是黃英照的曾孫,原名黃可,字文偉,
自幼勤讀,於道光29年考取貢生,官名為雲中,號彩堂。
甘泉寺即是由原名黃可的白沙墩貢生黃雲中,
帶頭籌募資金,努力奔走,積極發起募建廟宇 。
咸豐10年11月建廟工程開始動工,在隔年的冬天完工,取名為「福龍寺」。
正殿神龕上的匾額書「慈悲廣布」,正是白沙墩貢生黃雲中所書,
已有一百四十年以上歷史………
甘泉寺管理委員會所撰甘泉之沿革記載:
「…後凡人畜病者,飲之病除,治癒者不計其數,難以枚舉,謂其泉曰甘泉…」
於是,居民將「福龍寺」更名為「甘泉寺」。
白玉村內保留的黃家古厝,
正廳前尚保存有一副黃雲中功名匾。
另一處的黃姓聚落,
正身應是公廳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