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在漢人入墾前,東部山區為泰雅族汶水群、大湖群聚居之地。
原住民稱本地為馬凹(Ma-Ao),其意為山楜椒而得名。
大南勢地區的泰雅族則稱大湖為巴價拉崎,是指有溪水環繞的意思,
若以大湖台地地勢來看,緣自鷂婆山西降至八寮灣山,再偏經七寮崠後,
尾陵擴展而成為台地,突然延伸到大湖溪中,除東北面外,四周都被溪水環繞。
似乎有符合這樣的講法。
咸豐六年(1856),苗栗一堡新雞隆莊人吳立傳,出獵觀音山附近高地
受困,侄吳定新馳援,見東方低地四面環山成一盆地,平原中茅葦花齊放,微風吹遇處
如湖面波狀,故命名為「大湖」而沿用迄今。
隨著墾戶的增加,發展成大湖庄後,大湖不僅是山區重要的街肆;
同時,也是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據點。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劉銘傳出任台灣巡撫,戮力經營台灣,
將「撫蕃拓墾」工作,列為施政重點之一。
當時,大湖各莊屢受山胞出草傷人,居民不堪其擾,劉銘傳命出身霧峰林家的林朝棟,
主持中路營務處,率兵撫剿山胞。林朝棟偕同駐防彰化春字營總兵柳泰和,自卓蘭人大湖、
蘇魯、雪見、八卦力、達木淮、田寮、下樓仔等社山胞,先後歸順。
光緒十二年正月初六日,小南勢、雪博踅、油叭蓋諸社,仍頑強抵抗,未有就撫,
林朝棟率所部,伐木開路進剿,至十六日山胞乞降,從此全境平靖無事。
清廷嘉許林朝棟撫墾有功,特賞加三品銜及賜勁勇巴圖會徽號,
並統領「棟軍」兼全台營務處。
當其時,大湖撫墾分局、以及林所統領的棟軍大營、正營營盤,
全部設在今日大湖街上。
後來的日本政府對於與原住民的相處,也參照了清代撫墾局的做法,
於明治29年(1896)公布勅令第九十三號〈臺灣總督府撫墾署官制〉,
規範撫墾署的業務為原住民族撫育、蕃地開墾、樟腦製造等事務,
此階段臺灣各地共成立11個撫墾署,其中的大湖撫墾署下轄獅潭底、八角林、
水尾坪、南湖等四間出張所;
明治31年(1898年) 撫墾署遭廢止,改設大湖警察署及各分署。
大湖庄,為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新竹州大湖郡。
1899年設大湖區役場,1901年屬苗栗廳大湖支廳,轄大湖、南湖、獅潭、罩蘭。
1909年十二廳時期屬新竹廳大湖支廳 大湖鄉內分二區:
大湖區轄大湖庄、南湖區轄南湖莊及馬那邦庄。
明治四十二年(1909)「苗栗輕鐵株式會社」,經營苗栗至南湖間的輕便鐵道運輸。
初期完成苗栗通行至福基段;大正三、四年(1914、1915)間,續完成福基至南湖段。
全程二五.六公里。
大正十三年(1924),讓渡給台灣軌道株式會社經營。
昭和十五年(1940)左右,延駛至大邦口。
1950年間停止營運,1953年全線拆除。
如今,大湖街上仍可覓得一些
舊街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