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景福宮,俗稱桃園大廟,位於桃園市中和里的開漳聖王廟,

乃桃園十五街庄的信仰中心,1985年獲內政部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清治桃仔園時常有瘟疫流行,墾首薛啟隆捐田產二十甲餘倡議建廟,

擇定現址興建名「景福宮」



桃園早期為平埔族原住民之住地,

在有文字史之前,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即棲息在南崁裡之範圍。

南崁社即南崁溪流域,直到漢民族入墾後才漸有文字紀錄, 初稱「虎茅庄」,

後期因為墾民在村落周邊遍植桃樹,每當花開時節,大地一月粉紅似錦,「有如紅霞鋪地」,

才被改名為「桃仔園」。








又因本地溪澗密佈,漢人築堡防衛,因此又名「桃澗堡」。

1680年「鄭克塽將陳降於南崁構柵防守」,

1694年,「閩人來桃澗平野,開拓南崁」,是史書上最早的漢民族進入桃園的記載。





 

1727年,漳州郭天光來台,開拓大園、竹圍至淡水、八里岔一帶土地,

1733年,台北桃園間公路打通(貫穿龜崙山道,大約即今之台一號省道),建南崁社學,

次年再闢新庄、舊路坑、桃仔園至中壢新路,

至此閩人漸自南部北移墾拓,部份移居大姑陷(大漢)、員樹林一帶。


乾隆十年(1745)草創,據最早迎奉神像之陳氏後裔所傳述係由陳氏來臺先祖迎自漳浦

嘉慶十四年(1809)興築桃園城後,十五庄漳州人再合建景福宮

自嘉慶十六年(1811)興建完成後,歷經多次改建

咸豐七年(1857),桃仔園旱災,淡水同知恩煜來此廟設壇求雨,雨水降臨,廟名遠播




 

1923年因市區改正、劃設計畫道路,進行改建,

為陳應彬設計監造,匠師陳己元施作正殿、吳海桐施作前殿

1947年,居民在經縣府同意下,利用此廟廟埕蓋屋做生意,有四十一戶違建,

後引發拆除還地的爭議


1961年及1985年均進行部份整修,今建物座落在桃園區中心的中正路與中山路

及博愛路等所圍成的交叉圓環上,與桃園車站遙遙相對



建築廟前空間寬廣,包括前殿、正殿屋頂形式均為假四垂。

前殿、正殿為對場作。主體兩進,面寬九間,有嘉慶年間的匾額,正殿主祀開漳聖王,

兼祀南崁五福宮分靈玄壇元帥,兩側配祀觀音與媽祖。

中央天井兩側的東、西廳奉祀金母娘娘與註生娘娘。

景福宮內現存有許多嘉慶十八年的匾額,包括:

噶瑪蘭通判翟淦敬題的「明赫感應」;福建臺澎掛印總兵官阿勒精阿巴圖魯武隆阿

敬題的「赫聲濯靈」;署淡水同知薛志亮的「保我黎民」等,

都是當時共襄盛舉的實證 …….




景福宮為桃園十五街庄的信仰中心

祭祀圈的十五街庄包含桃園街、大樹林庄、大檜溪庄、小檜溪庄、水頭庄、埔仔庄、

北門埔仔庄、中路庄、茄苳溪庄、山仔頂庄,小大湳仔庄、大湳仔庄,新中福庄、

新庄仔庄、大竹圍庄

其祭祀圈涵蓋桃園區全部,及龜山、八德、蘆竹部份地區

主要祭祀活動有農曆元月十七舉行遶境、

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聖誕、三月十五日玄壇元帥聖誕、

七月十五日豎燈篙、放水燈、普渡法會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