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紀念碑,為雙龍抱珠的特殊造型碑體,
碑額名為「武功周氏追遠紀念碑」,背面有長碑文,字跡清晰可辦。
碑石前有日式石燈籠,為昭和十八年(1943)所立。
紀念碑則是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 礦業鉅子周在思重修白石腳祖墳時所立。
周在思是汐止名人,因採礦發跡,成為巨富,
曾為日據時代台灣礦業組織中的唯一台灣人理事, 在汐止建造大厝「斯園」(又稱「周家花園」),
並返回白石腳立碑追緬祖先。
周家全盛時期, 汐止的大厝占地400坪,花園1200坪,
與霧峰林家、板橋林家花園並稱三大名園。
周家先祖來自福建清溪,渡海來台以後,便先落腳於台北大加蚋堡,
傳至曾孫嘉慎、嘉恪、嘉恬以及嘉側的子孫後,嘉恪攜子士仄、士傳、玉明,
於道光 二十九年(1849),開始移居平溪,
並在這個荒漠蒼野的森林地帶,開墾土地,種植農作維生。
從渡台始祖到祖父士仄,五代皆以務農為主,
至再思父親淡生,累積幾年的辛勤耕作成果和墾荒經驗,經濟漸趨好轉,
便開始在白腳村兼營雜貨,使周家的家業漸漸有了基礎和穩固。
1879年,周再思出生於平溪白石腳 (現為白石村),
父親周淡生,母親鄭氏定娘,兩個弟弟錦樹與錦和。
九歲時,再思失怙,不久,經營雜貨的家裏又遭祝融肆虐,使得再思和兩個幼弟,
從山城白石腳翻山越嶺,到當時交通便利,工商鼎盛的水返腳漂流客居,
隨便於水返腳火車站茄苳樹下,搭築簡陋的木寮居住,順便擺點雜貨供應
火車站來往旅客的需求。
除了擺點雜貨外,鄭氏還得每日凌晨攜次子錦樹到火車站旁茄苳溪畔為人洗衣,
再思則背負著幼弟錦和為人到溪邊清洗糞桶,打掃環境,白天還得要在車站幫忙
母親鄭氏照顧雜貨工作,生活極其低賤辛苦。
至十一歲時,再思為中藥店小後,十七歲為築路工程的工役,
十九歲時,經人的介紹認識石底煤礦望族潘炳燭先生,並且進入潘炳燭所經
營的金礦株式會社礦場事務所作工友,開始周再思一生的奇蹟發展。
原本瀕臨關閉的爌場,因為周再思意外尋著新的爌脈,使得礦場再度的活躍和忙碌起來。
此事由潘氏將詳細經過呈報給上級的日本鈴木組,鈴木組負責人鈴木夫人特別予以召見,
以獎賞其誠實和對鈴木組的卓越貢獻,並特別賜予貳拾陸萬日圓。
周再思以此獎賞做為資金,在茄苳溪畔覓得一塊土地,
興建大厝並取名為「斯園」,以喻「飲水思源」之意。
同時,更專致於礦務的經營………
周再思致富光宗耀祖後,回到白石腳修祖墳,
昭和18年先立一對日式石燈籠,
光復後的民國35年,再打造雙龍抱珠的特殊造型紀念碑體,
這也是周家最興盛的時期,之後便由盛轉衰。
民國38年228事件發生,周在思亦在同年往生,
由於事發突然未能妥善處理財產,致後代爭產,家族因而沒落。
周家花園也於近年拆除,片瓦不存,
只徒留下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