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為臺灣南部最古老城鎮之一,1662年在今舊營里和後宅里一帶由鄭成功部將開始墾殖,

漸成聚落,因倒風內海形成天然內港,內海裡的港口扮演貿易的重要角色,

鹽水港即為著名的港口之一,與安平、鹿港並列南台灣水路交通要地。



明永曆16 年(1662)鄭成功為反清復明,安排其部將何積善及范文章率軍隊及

眷屬到鹽水墾殖,開拓鹽水港附近地區,同時鄭成功參軍陳永華之子陳漢光由泉州率

六百多人移居釋仔寺(今朝琴路牛墟南方)拓殖屯田,

清朝廷此時亦在此設立「大龜肉庄」,隸屬天興府管轄。





清康熙22年(1683)「大龜肉庄」改「大圭壁庄」,

雍正元年(1723),鄭成功遺臣范文章、何有年兩人獲准招募漳泉移民渡海來臺開墾。

雍正7年(1729)更定疆域,「鹽水港堡」指的是鹽水轄區以北,





 

八掌溪出口處稱「汫水港」,汫水港街為其市街,海汊處稍南稱「鹽水港」,其市街稱大奎壁。

此時,鹽水因有通船之便,市集漸次形成,往來諸羅與府城間,

鹽水是必經之地,又是貨物轉運站,人口逐漸往鹽水聚集,而北方的八掌溪與南方急水溪

沖刷而成的三角地帶,狀似新月,使鹽水又有「月津」、「月港」之稱,

也因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話流傳下來。





 

道光末期(19世紀),急水溪、八掌溪泥砂填積,造成內海淤塞,港口功能漸失。

日治時期,日政府鋪設縱貫鐵道,擬經鹽水通過,惟地方仕紳恐修築鐵路破壞風水地理,

錯失成為交通樞紐機會,鹽水從昔日的繁盛因而沒落了下來。





日治期間,鹽水對外通商仍盛極一時,惟 日人為鞏固其防地,在布袋建堤防,導使海水不能暢流,

鹽水港形成死港無使用價值,乃任憑荒廢淤塞, 年久形成一大水塘。

鹽水月港與新營相鄰一隅,全為沙洲之地,僅有少數住戶。





 

查看地圖此地有菜園仔之舊地名…….

玉米田野之中遇見古墓,附近尚有來自於新營望族的祖墳,

可見此地應有風水之盛 ?

例贈孺人陳門黃太孺人墓,位於一片西瓜田旁,

為光緒年間古墓。燈號鼎渼,不知衍自於何處 ?

研判為入墾當地或鹽水一帶的陳姓。



附近另有敕授儒林郎陳貽謀墓、敕授儒林郎陳敏濟墓,

同為光緒年間所建,燈號亦相同…….

應為同一家族所有。


 

話說明永曆16 年(1662)鄭成功為安排其部將何積善及范文章率軍隊及眷屬到鹽水墾殖,

開拓鹽水港附近地區,同時參軍陳永華之子陳漢光亦由泉州率六百多人移居釋仔寺

(今朝琴路牛墟南方)拓殖屯田。

此陳姓不知是否為

陳永華之後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