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為解決綠町市場因位處偏遠而長期

經營不善的問題,日治政府選定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現址,將市場移地改建,

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193517日,新富市場動工興建,同年628日正式開業,

除了市場本體之外,另外也配置了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車停車場、垃圾場及公廁;

館內則有肉品、鮮魚、蔬菜、雜貨、菸酒、糕點與食器等30多個攤位。



然而,新市場的榮景不長,開幕後不久便受到附近流動攤販的生意擠壓,

雖然政府為了解決經營的困難,1937年時刻意將外部攤販收容至市場內部統一管理,

暫時緩解了市場內攤商凋零的問題,


19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人民生活在空襲的陰影中,

又加上官方採行民生物資配給制,新富市場的運作於是在時局的影響下陷入停頓。

戰後,市場重新開放營業,攤商們再度聚集到新富市場以及一旁的三水街。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帶來的大量軍民,使臺北市人口急速增加,

加上婚喪喜慶採用外燴辦桌的風氣興盛,這些軍隊伙食與民間宴席食材採辦的需求,

一度使新富市場的經營走向高峰。





走向全盛期的新富市場,環境侷促而熱絡。

在新富市場的發展同時,市場外三水街的攤販也隨商機而聚集,

逐漸影響新富市場本館內攤商的營運。




1970年前後,新富市場的生存壓力在各種競爭下逐漸明顯:

社會環境的轉換,加重了新富市場的困局。多數新富市場攤商在生存壓力下被迫遷出、

另尋營業地點,市場內的攤位被當成置物、預備食材的後場,僅剩位於大門附近、緊鄰東三水街市場

的雜貨店、豬肉攤與裁縫店,


新富市場長期的發展停頓,反而保留下日治時期的建物原貌,

2006年正式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數年後,古蹟內的攤商陸續遷出,

並於2013年由臺北市市場處完成空間修復。

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落成於1935年,屬於日治時期較後期完成的公有市場,

市場內的建物涵蓋了當時期的各種建材。馬蹄形的市場主建物平屋頂由鋼筋混凝土樑支撐,

牆體為加強磚造。




外牆以洗石子做出洗鍊的水平飾線,每一個入口處上方都設有雨庇,

屋頂以混凝土澆製,並以鋼筋混凝土樑支撐。

整體建築風格簡潔、少有裝飾,並且擁有很強的機能性,例如它的馬蹄形平面,

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罕見,

不只創造了一個流暢的購物動線,獨特的中央天井,

也同時滿足了市場內部通風與採光的需求。


基地東北角的獨棟木造日式建築,

當時作為管理員的辦公及宿舍空間。

而磚造的公廁,可惜在時間推移間並沒有完整保留下來……..

同時期興建的太平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已廢除)、幸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1938今「幸安市場」)及入船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直興市場」)都已改建或廢除,

使新富市場成為日治時期公設市場建築中,

表現衛生標準與建築式樣的珍貴案例。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