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漁會正濱大樓修建於1934年,在日治時期名為水產館,由基隆水產支會所有,

是基隆市少數保存完好的日治時期漁業建築。

戰後水產館被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後又被基隆區漁會收購成為基隆區漁會的辦公大樓,

改名漁會正濱大樓。2015年,基隆區漁會將漁會正濱大樓贈送給基隆市政府。

現在漁會正濱大樓被列入基隆市歷史建築 ………



原名水產館的漁會正濱大樓,乃日治時期基隆漁港旁最重要的漁業行政中心,

昭和9(1934)由臺北州水產會向台灣銀行借款四十萬圓興建,昭和10(1935)落成啟用,

再由漁獲銷售額中抽取百分之二點六,以償還借款。




水產館內由許多單位共同使用,包含台灣水產會社漁市事務所、請願巡查結所、

州水產試驗場等,併設有郵局、食堂、標本室,天台上設氣象觀測所及信號台,

旁邊設有魚市場、珊瑚市場、漁業無線局及冷藏庫,由台北州水產會委託基隆

水產支會負責經營。

 




被列為基隆歷史建物的正濱舊漁會大樓,年久失修,前段有鋼筋鏽蝕等情況而被列為危樓,

加上歷史建築的修復程序嚴謹,市府評估至少要花上億元才能完成整修,

在前市長張通榮時代,文化局視為燙手山芋,不敢接管。





林右昌上任後,認為這是基隆珍貴的文化資產,要為基隆人保留,

並活化充滿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建物。

 

原本土地在國有財產局手中,基隆區漁會僅有地上產權,

2015年在基隆市長林右昌爭取下,國有財產局同意無償捐贈給基隆市政府,

並於420日舉行捐贈儀式,重新活化利用。

 


基隆區漁會也通過正濱漁會大樓無償捐贈基隆市政府。

市長出席區漁會會員代表大會,提出市府將啟動正濱漁港到和平島的觀光廊帶規畫,

為基隆打造一條魅力景點,帶動地方發展。

代表大會最終以鼓掌替代表決通過捐贈 ………



舊漁會大樓建築形式為現代主義建築,由台北州土木課設計,株式會社大林組承攬興建。

樓高兩層,使用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採口字形設計,總樓地板面積2,968.4平方公尺(約900坪),

強調垂直及水平的線條。


大門位於西南角,挑高的雨庇採轉角圓弧設計,兩側的圓窗與漁船相呼應,

有如一條躍上陸地、張著大嘴的魚;階梯與圓柱透露出當時的風華;

樓梯扶手有船錨狀裝飾物,也傳達大樓的產業意涵。

另有五個出入口,四面外牆都有不同設計,頗具特色。







 

大樓內部有環廊相通,窗戶都採上下疊窗的傳統設計,並配有大型氣窗,

通風及採光非常良好,也可避免雨水直接打入辦公區域。

一樓中庭原有四座水池,供洗滌漁貨,戰後改成空地,作為羽球場使用。

外牆使用北投產的十三溝面磚,又稱國防磚,依然保持原色;

洗石子部分採用蘇澳產的小砂粒,內部陳設及裝修以水產意象為主軸。




                                                                     

 

水產館內漁業相關設施完備:

一樓配置有台灣水產會社漁業事務所、州水產試驗場、水產會基隆支會、漁市仲買組合、

郵局、浴場、食堂、理髮室、炊事場等;二樓則有請願巡查詰所、會議室、簡易住宿、標本室、

參考品陳列室、貸事務室、倉庫、玉突場(撞球間)等;

天台上還有氣象觀測所及信號台。



1943年因太平洋戰事吃緊,水產館為日本陸軍所徵用。

戰後分別由我國海軍、水產試驗所及市民許文泉等數十戶使用。

1954基隆區漁會經協議洽購後,隔年正式遷到該大樓辦公。



部分格局因後來使用上需求遭到破壞………

期望在不久的將來,

基隆水產館得以浴火重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