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曾是凱達格蘭平埔族人的聚落而得名,「北投」是凱達格蘭平埔族「女巫」

用語,北投地名由此而得沿用至今,但讓北投聞名於世確是大屯山腳下的硫磺礦溫泉區,

而非淡水線通車途中的北投驛站附近。




 

 

這就是為什麼1916年台灣總督府會增闢北投驛站抵達溫泉公園觀光遊憩區,

長為1.2公里的支線,當然這條支線可稱為浴場線或泡澡專線。






總督府鐵道部給了支線終點站命為名「Shinhokuto」「新北投乘降場」。

此後溫泉遊憩公園區周遭地名便稱為「新北投」也沿用至今………



昔日為平埔族北投社(巴賽語 Ki-pataw,意為巫女)之地,

康熙中葉後,漸有漢人屯墾當地。

1697年郁永河來北投開採硫磺,紀錄於「裨海紀遊」一書中。

1875年北投隸屬於淡水縣芝蘭二堡。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實行街庄制,北投隸台北州七星郡,設「北投庄」。

1913年臺灣總督府為迎接皇太子裕仁,臺北廳廳長井村大吉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同時整建成北投公園。

1997年臺北捷運淡水線及新北投支線通車。




捷運北投站到捷運新北投支線所環抱的地區,曾是北投發展最早的地方。

光明路早期是通往溫泉的主要道路,淡北古道也是往返淡水與台北之間最繁榮的大道。

但事過境遷,繁華鉛盡,今日老街區與北投新興的地區發展呈現極大差異。




 

一方面則面臨容積移入的衝擊與影響、

新式住宅高樓紛紛竄起,老舊建築物加快凋零,

老街區的歷史紋理與脈落逐漸消失殆盡 ………..


北投老街在過去北投的發展中,舊地名即為北投,也有人稱為舊北投,

以有別於磺港溪以北、大致以捷運新北投站為中心的新北投。

北投老街區』沈澱了北投區最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

至今從清江路、中正街、大同街這條昔日的淡北古道沿線,

還可以找出來許許多多的聚落痕跡。

清光緒十九年 (1893)五月,台北洋商德籍奧利 (Ouely)獲悉北投有天然溫泉,

就已經來此間開設俱樂部,雖非對大眾營業,但確為溫泉旅社之開山鼻祖。





而日治以後,日本人的投入更是把北投溫泉逐漸帶向高峰。

當時除了開設溫泉旅社者大有人在,也有因溫泉而吸引來的私人別墅、機關俱樂部之設立,

日軍並在此設立療養地 (即今國軍八二一醫院現址)

因此,前來北投觀光商旅與日俱增。



 

溫泉的開發把北投從商旅轉運推進到休閒遊憩的時代。

1901淡北線鐵路鐵路開通、『北投停車場』設立後,光明路變成台北來的仕紳

名媛到北投享受溫泉休閒生活的主要道路。



清代及日治時代,「中街仔」(即今中正街)商店林立,街市繁盛,

大正 8年(1919)下店東口(店仔口)又興建北投市場(又名舊市場),以供農產品、

魚肉之交易,為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之一。

光復後,因市場規模太小不敷使用外,加上當時的中央南北路為往淡水主要道路,

車輛繁多,市場所聚集的人潮既危險又有妨礙交通之虞,計劃將市場遷移擴大改建


民國四十二年,市場於現在新市街位置正式開業,

自此,下店的繁榮市況逐漸為新市街取代。

殘留的老建物,

只剩下光明路、大同街口的數間街屋而已,

見證著下店的曾有的繁盛……….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