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十七世紀中葉開始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

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清乾隆51(1786)林爽文事件後,

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

 


 

顧名思義,北埔與南埔對應,意指進入竹塹後山的北部未墾地。

因此道光14(1834)淡水同知李嗣業鄴為退展撫「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

的粵人姜秀鑾,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

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金廣福墾號先從三角城(今竹東三重)及寶斗仁(今寶山鄉寶斗村)方面入「大隘聯莊」。

「武裝隘墾 」的方式,將原住民驅趕至深山,而在此設立隘城、開闢田畝,建立了「金廣福大隘」,

其拓墾 範圍包括今日之北埔、峨眉、寶山三鄉,合稱為「大隘三庄」,以北埔(當時稱為「南興庄」)

為政經中心,由竹東經寶山進入北埔,沿途設下崗哨作為抵禦原住民的要站,連成一條防線。

這種以武力主導的移墾,是台灣早期開拓的重要方式之一。

 

日治時期,日本人相當看重北埔的茶葉資源,設立茶業試驗場,

出產的茶葉銷到日本,相當受到 歡迎,於是茶工廠遍布地方,

為北埔帶來了一波繁榮生機。


近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品茶空間出現在北埔老街,

增添了更深的人文氣息。

北埔茶葉以『膨風茶』聞名於世,膨風茶是產於夏季,

以受到小綠葉蟬咬食過的青心大冇茶樹的嫩葉種,用手採一心 一葉或一心二葉的嫩葉為茶菁,

採重度發酵方式所製作出來的烏龍茶。

 


 

因為製成的膨風茶茶心銀白,品質優良者其整批茶葉外觀有紅、白、黃、綠、褐等五色,

故又稱為「白毫烏龍茶」或「五色茶」。

另外,膨風茶在本鄉也稱為「番庄仔」或「番庄烏龍」;

其他還有「香檳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椪風茶」等多種名稱,而最有名者還是被稱為「膨風茶」。

不管膨風茶的名稱如何,總之它是臺灣烏龍茶中最高品質的代表。

 

 

 2004年 北埔茶葉產銷班以「北埔膨風茶」榮獲

「新竹縣2005年地方產業旗艦商品」選拔第一名,積極向外推廣。

目前北埔製茶業除以春茶–包種茶、夏茶–膨風茶為主外,

北埔鄉農會還積極開發屬於秋茶的「半頭青茶」。

 

 

此茶是介於包種茶與膨風茶之間,茶色不青不紅,

外觀自然倦曲,微帶白亳,色澤麗青,茶湯密綠,香氣幽雅似天然花草香。

經茶葉班班員討論後,決定以「北埔山茶」名稱來推廣北埔冬茶與春茶。

無論秋茶的半頭青茶或是冬、春茶的北埔山茶,都是北埔製茶業者欲突破現的積極作法

 


 

 

北埔擂茶乃近幾年的創作,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客的一種茶點,擂為研磨之意,

以陶製擂缽將茶葉、花生、芝麻等原料,研磨後沖入沸水調勻,再加米籽後飲用,

擂茶能解渴且能充飢,亦可當保健飲料。

因推動文化產業之需求,開始了擂茶商業推展,北埔擂茶從第一家店慘澹經營,

至今已有六十幾家的盛況,實打開茶品的另一片天…….

 


 

 

巷弄中有家「水井茶堂」是姜瑞鵬校長故居,

老宅建築與仿舊木製招牌,是個很有味道的品茗地方。

 

 

 

走進「水井茶堂」門屋陳設是迷人的老派風格,看得出在主人用心維護下,

透出的文藝氣息。在這裡可以悠閒的品茶,或是逛逛老屋年代的痕跡,

 

同時也有提供客家擂茶DIY體驗。

 

 

0

發表留言